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5
1.3 本书结构 6
第2章 礼貌研究概述 7
2.1 礼貌研究的起源 7
2.2 面子理论 9
2.3 礼貌原则 10
2.4 礼貌研究的话语转向 11
2.5 礼貌的分析框架 15
2.6 结语 19
第3章 礼貌的语言表征 20
3.1 语言礼貌与礼貌语言 20
3.2 礼貌语言的特征 21
3.2.1 间接性 22
3.2.2 损益情况 22
3.2.3 听话人可选择程度 23
3.3 礼貌语言的各个维度 24
3.3.1 语音层面 24
3.3.2 词汇层面 24
3.3.3 程式层面 35
3.3.4 句法层面 36
3.3.5 话轮 40
3.4 结语 43
第4章 礼貌的文化特征 44
4.1 礼貌的普遍性与文化性 44
4.2 西方礼貌观的核心 46
4.3 中国礼貌观的本质 48
4.4 中西礼貌行为对比 50
4.4.1 寒暄与礼貌 51
4.4.2 邀请、招待与礼貌 52
4.4.3 致谢与礼貌 54
4.4.4 致歉与礼貌 55
4.5 禁忌、委婉与礼貌 57
4.6 结语 58
第5章 请求行为:实施策略与二语运用 59
5.1 引言 59
5.2 文献回顾 59
5.2.1 请求的语用学界定 59
5.2.2 请求行为研究文献回顾 60
5.3 研究设计 65
5.3.1 研究问题 65
5.3.2 研究方法 65
5.4 结果与讨论 68
5.4.1 请求策略及比较 68
5.4.2 语境因素的影响 70
5.4.3 请求形式及比较 74
5.5 结语 76
第6章 二语建议行为:习得与迁移 80
6.1 引言 80
6.2 研究背景 80
6.2.1 建议言语行为的语用界定和分类 80
6.2.2 建议言语行为的语言实现形式 81
6.2.3 建议言语行为习得研究 82
6.3 研究设计 85
6.3.1 研究问题 85
6.3.2 研究方法 85
6.4 结果与讨论 90
6.4.1 中国英语学习者建议礼貌策略使用情况 90
6.4.2 中国英语学习者建议语言实现形式习得情况 92
6.4.3 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建议言语行为习得的影响 100
6.5 结语 105
第7章 二语劝慰用语与策略取向 112
7.1 引言 112
7.2 劝慰行为的语用界定 113
7.2.1 劝慰行为的定义 113
7.2.2 作为表情类言语行为的劝慰行为 113
7.2.3 作为礼貌行为的劝慰行为 114
7.3 劝慰策略的分类 115
7.4 劝慰行为的习得研究概述 117
7.5 研究设计 118
7.5.1 研究问题 118
7.5.2 受试 118
7.5.3 研究工具 118
7.5.4 数据收集与分析 119
7.6 中国学生的劝慰言语行为分析 123
7.6.1 劝慰策略频次 123
7.6.2 劝慰语言形式 128
7.6.3 所涉损失大小对劝慰策略选择的影响 131
7.6.4 英语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生劝慰策略选择的影响 134
7.7 结语 135
第8章 二语道歉:策略选择与语言运用 142
8.1 引言 142
8.2 道歉的语用界定 143
8.3 文献回顾 144
8.3.1 道歉策略 144
8.3.2 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146
8.3.3 道歉言语行为的习得研究 147
8.3.4 小结 147
8.4 研究设计 148
8.4.1 研究问题 148
8.4.2 研究方法 148
8.5 结果与讨论 153
8.5.1 道歉策略及比较 153
8.5.2 道歉语言形式及比较 162
8.5.3 语境因素的影响 167
8.6 结语 177
第9章 恭维回应:策略取向与二语表征 180
9.1 前言 180
9.2 恭维回应的研究综述 180
9.2.1 恭维回应的语用界定及语用特征 180
9.2.2 恭维回应的策略研究 181
9.2.3 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及习得研究 183
9.2.4 影响恭维回应策略选择的因素研究 186
9.3 研究设计 187
9.3.1 研究问题 187
9.3.2 研究方法 187
9.4 结果与讨论 189
9.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的恭维回应策略分析 189
9.4.2 基于不同社会距离情景的恭维回应策略分析 194
9.5 结语 201
第10章 礼貌互动与社交语用意识 207
10.1 引言 207
10.2 用来提升语用意识的互动模式 209
10.3 不同文化中的人际实践:(澳大利亚)英语和(台湾)中文中的调侃 211
10.3.1 澳大利亚英语中的调侃 212
10.3.2 台湾人的调侃 215
10.3.3 使用真实素材增强社交语用意识 218
10.4 结语 219
第11章 结论 221
11.1 主要发现 221
11.2 研究贡献与启示 224
11.3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225
参考文献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