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艺术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倍雷,赫云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5119934
  • 页数:2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最终成果,从学科的角度,深入探讨和研究了比较艺术学的体系和构架问题。提出了比较艺术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的观点和主张,它超越了一般比较方法的含义,将比较的方法提升到学科的高度和范围,从而使比较艺术学具有特定的视域、目的和对象,形成了跨国别(民族)、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视域的特殊研究,并将比较艺术学理论上升到世界文化范围来认识和建构,使理论获得自主性、可操作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意义,也使比较艺术学具有了跨文化的整体性和文化包容性。

第一章 比较艺术学的历史与发展 1

第一节 比较艺术学历史 1

一、国外比较艺术学的历史状况 2

1.国外比较美术学的研究 2

2.国外比较音乐学的研究 5

3.国外比较戏剧戏曲学的研究 9

4.国外比较文学的研究 11

二、中国比较艺术学的历史状况 15

1.中国比较美术学的研究 15

2.中国比较音乐学的研究 18

3.中国比较戏剧戏曲学的研究 20

4.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 23

三、中外比较艺术学的演变与现状 25

第二节 中外比较艺术学的观念 27

一、国外比较艺术学观念 27

二、中国比较艺术学观念 30

三、中外比较艺术学观念认识的局限 31

第三节 比较艺术学的发展观 32

一、建立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实践操作原则 33

二、比较艺术学开放性的文化视野 35

三、发展现与学科身份 36

第四节 比较艺术学的意义与发展 38

一、比较艺术学的意义 38

二、比较艺术学与人文社会学科 38

三、比较艺术学与当今世界文化 39

第二章 比较艺术学本体论 41

第一节 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 41

一、研究主体 41

二、研究客体 43

第二节 比较视域 44

一、比较与视域 45

二、比较视域的特征 47

三、比较艺术学是本体不是方法 48

第三节 作为学科的比较艺术学 51

一、比较艺术学与一般艺术学 51

二、比较艺术学与国别(民族)艺术 54

三、比较艺术学的学科性质 56

四、比较艺术学的学科定位 58

第三章 比较艺术学方法论 61

第一节 变迁研究 61

一、变迁研究的放送者、接受者与传播者 62

二、变迁研究传播的路径 64

三、变迁研究的方法 65

第二节 形态研究 68

一、形态研究的异同关系 69

二、形态研究的方法 73

三、形态研究的特征 75

第三节 交叉研究 76

一、交叉研究的学术视野 77

二、交叉研究的方法 78

三、交叉研究的特点 79

第四节 互释研究 80

一、互释研究的互为关系 80

二、互释研究的方法 81

三、互释研究中阐释者的话语问题 83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原则 84

一、可比性原则 85

二、比较性原则 86

三、系统性原则 87

第四章 比较艺术学视域论 89

第一节 世界艺术与文化圈 89

一、世界艺术 90

二、世界文化圈 91

第二节 比较艺术学与族群和民族 93

一、族群与民族 93

二、主流艺术与族群艺术的文化认同 97

第三节 跨学科的比较视域 98

一、艺术与宗教的跨学科视域 99

二、艺术与哲学和美学的跨学科视域 100

三、艺术与考古学、民俗学的跨学科视域 102

第四节 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 103

一、比较视域的内生态系统 104

二、比较视域的外生态系统 107

三、内生态系统与外生态系统的意义 108

第五章 比较艺术学门类论 112

第一节 比较美术学 113

第二节 比较音乐学 116

第三节 比较设计艺术学 123

第四节 比较舞蹈学 126

第五节 比较戏剧戏曲学 129

第六节 比较电影学 132

第七节 比较文学 136

第六章 比较视域下的类型论 143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与艺术类型学 143

一、比较艺术学与艺术类型学的关系 144

二、跨视域的类型学方法 145

第二节 跨视域艺术类型分类原则 147

一、艺术类型的合一 147

二、原则与模式 149

第三节 艺术类型的基本形态 150

一、基本形态 150

二、比较视域下艺术类型学的意义 154

第四节 比较视域下的主题学与形象学研究 155

一、比较艺术学的主题学与形象学 155

二、主题学中的主题与母题 157

三、形象学与他者 159

四、不能缺席的主题学与形象学 160

第七章 比较艺术学范例论 162

第一节 互为交流:比较艺术学变迁研究范例 162

一、传播途径与传播者研究的意义 163

二、接受者与放送者的研究 167

三、对互动变迁意义的研究 173

第二节 求同存异:比较艺术学形态研究范例 176

一、艺术形态研究的史学意义 177

二、艺术形态异同的研究 180

三、艺术文化形态理论与批评的研究 184

第三节 多元语境:比较艺术学互释研究范例 187

一、当下世界艺术语境的研究 188

二、话语互释与对话机制的研究 191

三、世界艺术的促进与发展研究 195

第四节 边缘整合:比较艺术学交叉研究范例 197

一、艺术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 197

二、艺术学与人文社科之间的整合 200

三、艺术门类之间的学科关系 204

四、边缘整合的学科意义与注意的问题 208

第八章 比较艺术学思潮论 210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比较艺术学 211

一、西方现代主义与艺术思潮 211

二、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思想 215

三、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与中国现代“先锋”艺术 218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比较艺术学 224

一、西方后现代主义与艺术思潮 225

二、法国后现代主义与中国 227

三、西方后现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 229

四、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缺陷 231

第三节 西方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艺术学 233

一、图像学理论与比较艺术学 234

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比较艺术学 235

三、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比较艺术学 237

四、文化相对主义理论与比较艺术学 239

第四节 比较艺术学与构建中国艺术理论 240

一、以跨文化的视域构建中国当代艺术 241

二、以大文化思维构建中国艺术模式 243

第九章 比较艺术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246

第一节 走向世界的比较艺术学 246

一、世界艺术多元形态为比较艺术学提供了契机 247

二、比较艺术学:沟通世界艺术的桥梁 249

三、比较艺术学促进世界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251

第二节 比较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52

一、关于艺术学的一些问题 252

二、建立比较艺术学的基础与必要性 254

三、比较艺术学的基本框架 256

四、比较艺术学未来的发展趋向 257

第三节 比较艺术学的人才培养 259

一、比较艺术学对研究者的学术要求 259

二、比较艺术学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260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