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当代西方文论:问题和局限 1
第一章 向内转与悖离社会与生活 27
第一节 向内转的发生背景 28
一 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28
二 人文科学的语言学转向 36
三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41
四 现实主义及模仿论的衰微 44
第二节 向内转的文学观念 48
一 非个人化的创作观念 48
二 张扬自指与内指的文学指称研究 56
三 文学游戏论的复兴与蜕变 63
四 文学隐喻研究 68
第三节 从向内转到向外转的演变趋势评析 81
一 文学形式革命性的认知 81
二 话语分析的兴盛 88
三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的崛起 96
四 民族、种族、性别、生态等因素的介入 100
第二章 “自我中心主义”与文艺公共价值的消弭 105
第一节 从代神立言到自我表现 107
一 模仿论与真实世界 108
二 上帝之死与自我的确立 115
三 自我表现与审美自足 125
四 自我宣泄与欲望书写 137
第二节 自我的消解与重构 149
一 语言革命与主体消亡 150
二 自我表达与寓言象征 159
三 主体消亡与意识形态幻象 169
四 主体间性重构与和谐之美 178
第三章 现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 190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探源 190
一 什么是非理性主义? 190
二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思想中的全面掘进 197
三 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困境 206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文论评析 213
一 从再现到表现 213
二 从意识到无意识 223
三 从认知到生存 236
四 告别理性 249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262
一 踏入混沌的生命之流:生命哲学与西方现代文学 263
二 探查幽暗的无意识世界:精神分析与西方现代文学 267
三 直面生存之荒诞:存在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 273
四 消解深度与意义: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 277
第四章 “形式崇拜”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倒置 283
第一节 形式主义文论的发展及其困境 285
第二节 形式主义文论的内在矛盾 296
一 符号构成:能指与所指的对立 297
二 文学研究法:差异与联系的对立 308
三 文本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对立 314
四 批评实践:描述与判断的对立 324
第三节 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局限 331
一 自足论:在文学与现实之间 332
二 目的论:形式的神秘化 341
三 还原论:悬置与抽取 344
四 工具理性的追求:唯科学主义 347
五 主体之死:反人文主义 354
六 无名无姓:反历史主义 359
七 纯与不纯:文学评判中的精英主义 365
八 “猜谜”与“解码”:文学教育中的神秘主义 367
第五章 “反教化论”与审美追求的极端化误区 370
第一节 众声喧哗下的高度默契——审美“反教化” 371
一 对情感、直觉、意识、心理的过度倚重 372
二 对语言形式、文本细读、内部结构的重视 385
第二节 开屏背后的羞赧——“反教化论”的诸种弊端 397
一 脱离社会生活的审美乌托邦情结 397
二 缺乏辩证的机械性弊端 404
三 多元存在中的单一化固守 408
四 对“内容—形式”的割裂与颠覆 415
五 将文艺意识形态属性“幽灵化” 420
六 去“价值关联”的乌托邦臆想 425
七 其所造成危害及其思考 429
第三节 脱缰之马犹马也:“反教化论”的教化图谋 435
一 “反教化”的教化之维 436
二 “反教化论”产生的基础 446
第四节 教化——文艺创作的一种使命 460
一 中国文论中的“教化”思想 460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教化”观 463
三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执守“教化”原则 467
第六章 精英主义取向与文学艺术的小众化危机 473
第一节 什么是“精英主义” 473
第二节 让文学艺术远离大众 480
一 20世纪的文论转向与西方文论的精英化 481
二 没有大众的大众文化研究 486
三 没有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研究 492
第三节 为创作和接受设置“技术壁垒” 498
一 西方当代文论的科学化歧途 500
二 西方当代文论精英化迷失批判 507
第四节 西方精英主义文论的危害 512
一 当代西方文论的倒错与水土不服 513
二 中国文论的式微与迷失 517
三 西方当代文论在中国泛滥之原因 521
第五节 寻求中国文论发展的正确道路 529
一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论 531
二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538
三 处理好现有文论资源的正确途径 546
后记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