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原真演奏、演奏型态与音乐释义学方法 1
一、“原真演奏”的内涵与历史发展 2
二、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 12
三、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 15
四、译名的问题 18
第一章 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 24
前言 24
第一节 原真演奏与古乐复兴运动 29
一、门德尔松的《马太受难曲》 31
二、多尔梅奇的演奏哲学 36
三、“原真演奏”与“主流演奏” 43
四、原真演奏、实证主义与音乐学 52
五、结语 57
第二节 原真演奏:哲学与美学问题 58
一、“原真的”与“原真性” 59
二、阿多诺vs.欣德米特 62
三、“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 66
四、“原真演奏”的复古、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70
五、结语 77
第三节 原真演奏:历史与演奏实践问题 78
一、历史意识、历史还原与历史重构 79
二、乐器:“拜物教”与“声音的原真” 86
三、演奏实践:先验的两难 92
四、叙事与修辞:音乐表达的古今之争 97
五、结语 100
第四节 原真演奏:接受与影响问题 101
一、唱片工业:声音文化的改变 103
二、古代之耳与现代之耳:聆听文化的改变 110
三、观念革命:音乐教育思维的改变 114
四、结语 118
第二章 “原真演奏”演奏型态的建构 121
前言 121
第一节 作品与演奏 124
一、作品:一种现实的存在 125
二、演奏:一种人为的存在 131
三、作品与演奏:一种本质的存在 135
四、结语 138
第二节 演奏型态:作曲家的意图 139
一、意图与愿望:作曲家的期待 140
二、文本与行动:乐谱与演奏的关系 145
三、结语 152
第三节 演奏型态:乐器与演奏实践 153
一、风格与表现 155
二、乐器 162
三、音符 171
四、结语 175
第四节 演奏型态:音乐表达 177
一、修辞学与音乐修辞学 179
二、“情感论”与“音型论” 183
三、人的情感与非人化的情感 191
四、结语 195
第三章 演奏型态的分析 198
前言 198
第一节 巴赫与《勃兰登堡协奏曲》 203
一、巴赫与巴洛克 204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随意的选择或有意义的组合? 207
三、结语 214
第二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二号 217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1046) 217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F大调,BWV1047) 229
第三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四号 240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G大调,BWV1048) 240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G大调,BWV1049) 250
第四节 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六号 261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G大调,BWV1050) 261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降B大调,BWV1051) 273
结论 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及其他 283
一、“演奏型态”分析所引发的相关音乐意义问题 283
二、相关于“演奏型态”分析的聆听 288
三、“原真演奏”与“视域融合” 289
四、其他:相关于“原真演奏” 293
附录 原真演奏大事记 296
引用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