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述 1
一、时代背景 2
二、生平纪略 3
著作简介 5
一、《医经原旨》 6
二、《湿热论》 6
三、《日讲杂记》 7
四、《三家医案合刻&薛案》 7
五、《扫叶庄医案》 8
六、《薛生白医案》 8
七、《内经知要》(校注) 8
学术思想 9
一、学术渊源 10
二、学术特色 11
(一)辨三焦,详论湿热 12
(二)注《内经》,畅达经旨 22
临证经验 27
一、四时温病 29
(一)风温 29
(二)春温 34
(三)外感湿病 37
(四)外感暑病 42
(五)外感燥病 47
二、咳嗽 48
(一)轻宣润降法 49
(二)化痰蠲饮法 50
(三)金水相生法 52
(四)培土生金法 53
(五)补肾纳气法 57
三、中风 63
(一)摄阴镇阳法 63
(二)培土宁风法 65
(三)益气温阳法 66
(四)化痰通络法 67
(五)凉肝息风法 68
(六)滋水涵木法 69
四、噎膈 71
(一)温运胃气法 72
(二)辛开苦降法 74
(三)泄金平木法 75
(四)辛香芳温法 76
(五)渐磨运荡法 76
(六)活血逐瘀法 77
(七)化痰涤饮法 79
五、泄利 80
(一)健脾祛湿法 81
(二)脾肾双补法 82
(三)导气利湿法 84
(四)清热利湿法 85
(五)养阴燥湿法 86
(六)温阳化湿法 90
(七)通阳化湿法 92
六、便血 93
(一)清泻胃热法 94
(二)清热利湿法 94
(三)滋阴降火法 96
(四)温阳益气法 98
七、便秘 100
(一)燥结 101
(二)阴结 102
(三)湿结 103
八、痞满 105
(一)分消湿滞法 106
(二)苦温燥湿法 108
(三)健脾化湿法 111
(四)通阳化湿法 112
(五)温中醒阳法 113
九、脘胁腹中诸痛 114
(一)肝胃不和与肝脾不调 115
(二)胃病治络 122
(三)病及血分 125
(四)其他证型 127
十、遗精 130
(一)交通心肾法 131
(二)补精化气法 132
(三)潜降固涩法 133
(四)酸敛制阳法 134
十一、淋 135
十二、浊 137
(一)浊病之常法——治分虚实 138
(二)浊病之变法——重在肝肾 139
十三、女科疾病 141
(一)女科奇经用药特色 141
(二)妊娠病 145
(三)产后病 147
(四)月经病 148
后世影响 153
一、历代评价 154
二、学派传承 155
三、后世发挥 156
(一)薛雪湿热类温病诊疗理论的拓展应用 156
(二)三焦辨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157
参考文献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