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克勤,李彩华,孙堂厚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7262
  • 页数:5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按照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由“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转换及主体层级结构、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队与国防建设、民族问题、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国际战略与外交、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主要内容,力求以新的框架全面、准确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专业师生,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和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基本教材和参考读物。

代序言 1

总论 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必然性 10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1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转换及主体层级结构 1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转换 1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层级结构 20

三、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26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6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容体系 29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3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 4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 5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60

第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 63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64

(一)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萌发 64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初步轮廓的形成 68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完整的形成 71

(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74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 76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7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79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91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设想 95

三、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8

(一)毛泽东思想系统形成的主要标志 98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9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依据 100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02

一、过渡时期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02

(一)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和主要任务 103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05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 11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14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15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1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20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23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23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125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历程 12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端 127

(二)探索的失误与初步纠正 131

(三)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进一步探索 133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成果 136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36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 142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48

(四)社会主义建设外部形势的判断 154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158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 158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局限 161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63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16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6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6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170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172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72

(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175

(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77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81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81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85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1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193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3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经济组织活动原则的设想 193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95

(三)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19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重大创新 200

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08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08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10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15

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确立 218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19

(三)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22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223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23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26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229

(四)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32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 234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3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追求 23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 237

(三)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239

二、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4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42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45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249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52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252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53

(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255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7

(五)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57

(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58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59

(一)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 259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261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65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6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26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27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7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275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77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77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79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283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85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86

(二)推进教育和科学发展 287

(三)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8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29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 29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依据 29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9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30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30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0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30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308

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309

(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310

(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劳有所得 311

(三)努力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312

(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312

(五)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313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13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1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及其依据 315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 316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依据 318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形成的重大意义 3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8

(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 328

(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 329

(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329

(四)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 330

三、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31

(一)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 331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33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335

(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 336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337

第十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军队与国防建设理论 339

一、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339

(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340

(二)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341

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思想 344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344

(二)人民战争的思想 348

(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51

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359

(一)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360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362

(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364

第十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366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366

二、中国革命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容 373

(一)革命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73

(二)革命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374

(三)革命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75

(四)革命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376

(五)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的基本条件 377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容 379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379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82

(三)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385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理论 388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88

(一)毛泽东、周恩来等对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设想 388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391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发展 393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功实践 395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395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398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402

三、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405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其复杂性 405

(二)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408

第十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与外交理论 412

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12

(一)毛泽东关于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与国际战略构想 412

(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时代特征的凸显 415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 420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23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423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427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32

第十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理论 436

一、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436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437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439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42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444

(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44

(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47

(三)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 448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450

(一)毛泽东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 450

(二)邓小平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453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56

第十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464

一、实事求是的方法 465

(一)实事求是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465

(二)实事求是方法的基本内容 471

(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477

二、群众路线的方法 480

(一)群众路线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480

(二)群众路线方法的基本内容 487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基本领导方法 492

三、独立自主的方法 495

(一)独立自主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495

(二)独立自主方法的基本内容 499

(三)坚持独立自主方法的重要意义 503

四、统筹兼顾的方法 506

(一)统筹兼顾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506

(二)统筹兼顾方法的基本内容 510

(三)坚持统筹兼顾方法的重要意义 513

后记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