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一 国外研究成果 3
二 国内研究成果 9
三 研究的展望 12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 14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二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三 创新之处 16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萌发 17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渊源 17
一 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历史观 17
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历史观 19
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20
第二节《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社会分期思想的萌生 22
一《博士论文》时期自然主导的社会与精神主导的社会的划分 22
二《莱茵报》时期不自由世界和自由世界的区分 26
第三节 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时期社会形态思想的初步阐述 33
一 克罗茨纳赫时期对社会形态思想的探寻 33
二《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的解放分期的阐述 40
第四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发展三大形态思想的初探 48
一 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 49
二 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 51
三 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 56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创立 61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 61
一 “社会形态(社会形式)”范畴的首次提出 61
二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形态理论奠定了基石 63
三 四种所有制形态与“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形态的界划 65
四 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初构 77
第二节 社会形态演进与结构的科学阐述 82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科学表述 83
二“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科学表达 85
三“社会机体”和“社会”概念的确立 88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凸显了社会形态理论的主旨 91
一 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91
二 社会形态理论核心任务的阐释 95
三 社会形态理论主旨的凸显 99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系统化 104
第一节 所有制的各种原始形式的详尽阐述 104
一 学界对三种所有制原始形式间关系的纷争 104
二 三种所有制原始形式的特性与共性 108
三 三种所有制原始形式间关系的解读 113
第二节 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经典表达 115
一 “亚细亚的”生产方式的界定 116
二 “古代的”生产方式的辨析 123
三 “封建的”生产方式的解析 130
四 四种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关系 134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全面阐释 145
一 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依据 145
二 人的依赖的最初社会形态 149
三 物的依赖的第二大社会形态 155
四 个人全面发展的第三大社会形态 163
第四节 生产力社会形态理论的全面论证 168
一 学界关于生产力社会形态的纷争 168
二 生产力社会形态思想的科学表达 169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拓展 177
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着力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缘由 177
一 马克思晚年研究的主要视阈 177
二 马克思晚年着力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缘起 180
第二节 原始氏族社会的深入研究 189
一 史前时期社会组织基本单位的揭示 190
二 史前时期社会结构的实证考察 192
三 原始社会发展演变的探究 195
第三节 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197
一 东方资本主义化思想及其转变 198
二 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前提 202
第六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 208
第一节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08
一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界定 208
二 “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社会形式”的关系 213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217
一 多维度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 217
二 似自然史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 225
三 有机的社会形态结构理论 229
第三节 马克思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主要方法 232
一“人体解剖”的方法 232
二“猴体解剖”的方法 238
第七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244
第一节 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244
一 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244
二 社会形态理论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 247
第二节 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引领作用 250
一 社会主义合法性的反思 251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界定 252
三 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整合的引领 255
结语 257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