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研究动机 1
二、解题 8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情况综述 10
四、关于本书的研究方法和使用材料的说明 23
五、本书前期准备工作简介 24
六、本书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24
七、本书部分术语说明 25
第一章 主体曲牌〔满江红〕的音乐形态 27
第一节 完整〔满江红〕曲牌的音乐结构分析 32
第二节 相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49
第三节 不同演唱者在相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69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83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 88
一、南京白局中的〔满江红〕 90
二、清淮小曲中的〔满江红〕 95
三、盐城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98
四、海州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102
五、徐州丝弦中的〔满江红〕 106
六、江南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108
七、民间器乐曲中的〔满江红〕 113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续) 114
一、湖南丝弦中的〔满江红〕、〔淮调〕 114
二、河南鼓子曲中的〔满江红〕 122
三、安徽淮词〔满江红调〕 125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28
第一章谱例 129
第二章 主体曲牌〔南调〕的音乐形态 156
第一节 〔南调〕的音乐结构形式 158
第二节 不同人演唱相同曲目中的〔南调〕 162
第三节 相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的〔南调〕及不同时候演唱相同曲目的〔南调〕 163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中的〔南调〕 166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观察〔南调〕——江苏其他牌子曲类曲种中的〔南调〕 171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观察〔南调〕(续) 179
一、湖北长阳南曲中的〔寄生〕 181
二、单弦牌子曲中的〔寄生草〕 182
三、四川清音中的〔寄生调〕 183
四、广西文场中的〔寄生草〕 185
五、昆曲中的〔寄生草〕 187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88
第二章谱例 190
第三章 扬州清曲传承机制考察——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形成缘由探析 214
第一节 “口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 215
一、艺人的回忆 215
二、口传音乐的形态特征——根据“口头程式理论”作出的推导 228
第二节 书面形式在扬州清曲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236
一、辅助记词 237
二、辅助记曲 243
第三节 扬州清曲音乐传承中的规约性机制 248
一、“曲会”——严格规范的传承机制 248
二、强调“板眼”、“摆字” 256
第四节 扬州清曲传承中积沉的审美取向:尊重传统、保守求稳 257
一、清曲艺人艺术观的表现种种 258
二、两种不同文化类属之间的思想冲突 264
结论 269
参考文献 273
附录一 282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282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283
附录二 284
采访时间地点列表 284
附录三 286
部分采访记录稿 286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