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我的学习之旅:明清乐—北管—北管与清乐的比较 3
文献探讨 8
研究方法与资料 19
研究目的、意义、范围与章节安排 20
研究困难与解决之道 23
上篇 北管与清乐的溯源与文本比较 25
第一章 台湾的北管音乐 27
第一节 北管历史背景初探 27
第二节 北管于台湾汉族社会 29
第三节 乐曲种类、内容及其溯源 31
第四节 记谱法 35
第五节 曲牌与唱腔 36
第六节 乐器与乐队 37
第七节 唱念法 43
第二章 日本的清乐 45
第一节 历史上东传日本之中国音乐 45
第二节 清乐·明乐·明清乐 47
第三节 清乐之传入日本 50
第四节 从清国音乐到清乐——清乐于日本之传承 52
第五节 清乐曲目与内容 61
第六节 记谱法 68
第七节 曲牌与唱腔 70
第八节 乐器与乐队 71
第九节 清乐于唐人社区与日本社会 82
第十节 清乐的兴盛与衰微 85
第三章 北管与清乐的音乐文本比较 89
第一节 乐种渊源与内容 89
第二节 曲目与展演实践 97
第三节 音阶与记谱法 101
第四节 曲牌与唱腔 107
第五节 乐器与乐队 110
第六节 戏曲本事与曲辞内容 117
第七节 使用的语言 117
第八节 小结 119
下篇 北管与清乐的社会文化脉络比较 123
第四章 「输人不输阵」的另面——北管于台湾汉族社会的角色与意义 125
第一节 「唐山过台湾」——移民与音乐的落地生根 126
第二节 「食肉食三层,看戏看乱弹」——台湾人对北管的定位 128
第三节 「闹热」——北管特色音景 132
第四节 曲馆与子弟:北管业馀团体与实践者 138
第五节 「输人不输阵」——轩园相拼与西皮福路之争 146
第六节 北管于台湾汉族社会的角色与意义 159
第五章 清乐于日本社会的角色与意义 163
第一节 长崎于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角色与重要性 164
第二节 清乐流传于日本之景况 165
第三节 江户晚期及明治时期清乐的盛行 174
第四节 清乐于日本社会之角色与意义 187
第五节 异国风的淡化与新的「他者」 206
第六节 清乐的角色与意义改变之影响 208
第六章 清乐与北管的社会文化脉络比较 211
第一节 移植于不同的土壤 211
第二节 从文字到数字——谱式的改变 213
第三节 热闹VS.幽玄,社会VS.个人 220
第四节 民族音乐使命感VS.异国音乐趣味 227
第五节 保存的传统VS.建构的生活模式 230
第六节 现代化的冲击VS.被新「他者」取代 232
第七节 小结 234
第七章 结论 237
第一节 北管与清乐之「根」与「路」 238
第二节 音乐的角色与意义的改变 240
第三节 台湾北管VS.日本清乐 242
第四节 比较结果的意义 243
第五节 未来的研究 245
附录一 清乐谱本(刊本/写本)一览表 247
附录二 清乐〈雷神洞〉之谱本(刊本/写本)一览表 257
附录三 清乐与北管〈雷神洞〉文本对照表 261
附录四 清乐与北管〈将军令〉曲谱比较 273
附录五 清乐与北管〈雷神洞〉曲辞道白之唱念发音比较 275
参考资料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