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新概述 1
一、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1
二、创新的要素与程序 4
三、创新与创造、创意的比较 11
四、有关创新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13
第二节 认识创新 17
一、世界源于创新 17
二、生命源于创新 18
三、社会源于创新 20
四、创新源于需求 21
第三节 创新教育概述 22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22
二、创新教育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25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 28
四、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现状及主要类型 30
第二章 创新原理 34
第一节 创新原理的类型 34
一、聚合原理 35
二、还原原理 39
三、逆反原理 41
四、变性原理 43
五、移植原理 44
六、迂回原理 47
七、完满原理 49
八、群体原理 50
第二节 创新原理的运用原则 54
一、因人而异原则 54
二、因地制宜原则 55
三、因势利导原则 55
四、实事求是原则 56
第三章 创新环境 59
第一节 创新环境基本理论 59
一、创新环境的含义 59
二、创新环境的结构要素 61
第二节 影响创新的环境因素 63
一、政治与创新 63
二、经济与创新 64
三、文化与创新 65
第三节 中外创新环境的比较 67
一、市场及法律政策环境 68
二、社会文化环境 77
三、中国面临的创新的新格局与变化 83
第四节 创新环境的优化 85
一、政府层面的创新环境优化 85
二、企业层面的创新环境优化 86
第四章 创新人才 91
第一节 创新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91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91
二、创新人才的特征 94
第二节 创新素质及其培养 97
一、身体素质要求与培养 97
二、知识结构素质要求与培养 98
三、心理素质要求与培养 101
四、人格素质要求与培养 105
五、创新精神的培育 108
第三节 创新思维及其训练 111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和品质特征 111
二、创新思维的类型 115
四、创新思维过程及其训练方法 118
第四节 创新人才的技能开发 124
一、联想想象技能开发 124
二、观察评价技能开发 127
三、实践操作技能开发 133
四、沟通交际技能开发 135
第五章 创新方法 139
第一节 创新方法概述 139
一、创新方法的含义 139
二、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 140
第二节 创新方法的种类 142
一、组合创新法 142
二、联想创新法 145
三、综摄法 147
四、逆向创新法 151
五、列举创新法 153
六、TRIZ理论 154
七、头脑风暴法 160
八、奥斯本检核表法 163
九、5W2H分析法 165
第三节 大学生创新方法的训练与要求 167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实践 171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践 171
一、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171
二、基本训练活动与要求 174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实践 175
一、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175
二、基本训练活动与要求 178
第三节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实践 179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179
二、基本训练活动与要求 181
第四节 毕业论文(设计)与大学生创新实践 182
一、毕业论文(设计)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182
二、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素质 185
第五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 187
一、服务创新方法与技巧 187
二、创新商务营销方法与策略 192
三、创新组织与管理活动 195
四、参与并尝试技术发明 198
五、参与并尝试新产品开发 202
第七章 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 207
第一节 科学研究过程 207
一、科学研究选题 208
二、科研项目申报 210
三、项目研究 211
四、科研总结、验收与鉴定 214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 217
一、科技成果的内涵、类别及保护 217
二、科技成果的中试、示范和推广 221
三、产学研合作 224
四、科技企业的孵化 226
第八章 大学生创业 231
第一节 大学生创业概述 231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概况 232
二、中国大学生创业概况 233
三、创业能力与素质要求 235
四、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价值 237
第二节 创业项目的选择 239
一、创业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239
二、创业项目选择的取向分析 242
三、创业项目选择的策略 243
四、创业活动中的预测与决策 245
第三节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创业实践 255
一、资本参与 255
二、智慧参与 259
三、劳动力参与 260
附录 263
附录一 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 263
附录二 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 265
附录三 我国“十二五”规划关于创新的内容 272
参考文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