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通史 第5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鑫主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213051647
  • 页数:54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清代晚期的绍兴 1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绍兴 1

一、鸦片战争在绍兴 1

(一)英军第一次侵犯浙江与绍兴的抗英斗争 1

(二)英军再犯浙江和总兵葛云飞的英勇抵抗 2

(三)清军反攻浙东及其惨败 4

二、鸦片战争后的绍兴社会新格局 9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9

(二)西方文化的入侵 11

(三)下层民众自发斗争的持续 12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在绍兴 13

一、太平军攻占绍兴 13

(一)太平军挥师入浙 13

(二)官绅合守绍兴 14

(三)太平军占领绍兴 16

二、绍兴下层民众响应太平军 17

(一)余姚十八局佃农反清斗争 17

(二)诸暨莲蓬党起义 19

三、太平天国在绍兴的施政 21

(一)建立乡官制度 22

(二)剿灭地方敌对武装 23

(三)经济政策 25

(四)社会和文化教育政策 28

四、太平军撤离绍兴 31

(一)太平天国政权的危机 31

(二)绍兴保卫战 33

第三节 自强新政在绍兴 36

一、行政机构的近代化 37

(一)裁冗官、书吏 37

(二)近代警政的创办 38

(三)近代司法机构的建立 39

(四)近代教育机构的设立 40

二、地方自治的尝试 41

三、保护工商的探索 43

(一)绍兴商会的建立 44

(二)保护工商的政策 45

第四节 辛亥革命在绍兴 47

一、20世纪初危机四伏的绍兴社会 47

(一)20世纪初反洋教斗争 47

(二)此起彼伏的民变活动 49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50

二、绍兴革命志士创建光复会 52

(一)光复会的创建 52

(二)光复会的政治主张 54

三、绍兴光复会志士的革命宣传和组织 57

(一)革命思想的宣传 57

(二)联络会党 63

(三)大通师范学堂的创建 65

四、绍兴志士发动皖浙起义 69

五、光复会的重组和绍兴的光复 79

(一)光复会的重振 79

(二)绍兴革命党人与江浙的光复 82

(三)绍兴的光复 83

第五节 清代晚期绍兴的经济 86

一、农业 86

(一)水利建设 86

(二)土地关系 87

(三)粮食生产 91

(四)经济作物生产 92

二、商业 96

(一)农产品收购行业的发展 96

(二)洋货行业的兴起 100

(三)金融业 102

三、传统手工业 106

(一)黄酒业 107

(二)锡箔业 109

(三)平水珠茶业 109

(四)酿酱业 110

(五)纸扇业 111

四、近代企业 111

(一)缫丝业 111

(二)近代棉纺业 114

第六节 清代晚期绍兴的文化 115

一、传统学术的整理研究 115

(一)目录考据学家姚振宗 115

(二)文史大家李慈铭 118

(三)越方言集大成者范寅 121

(四)绍派伤寒学说集大成者何廉臣 122

二、文学的变革 124

(一)大词人王鹏运 124

(二)近世诗界一杰蒋智由 127

三、艺术的创新 130

(一)音乐 131

(二)海上画派 133

四、报刊图书业 138

(一)报刊业 138

(二)古越藏书楼 139

第七节 清代晚期绍兴的教育 141

一、19世纪末绍兴近代教育事业的起步 142

(一)绍郡中西学堂的创办 142

(二)上虞算学堂的创建 144

(三)余、虞农工学堂的构想 145

二、20世纪初绍兴近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46

(一)教育团体的成立 146

(二)新式小学堂的发展 147

(三)教会学堂和出国留学 148

三、罗振玉的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151

(一)“守儒教主义”宗旨下的普及教育观 151

(二)倡导发展实业教育 155

(三)近代学制的构想 157

四、经元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160

(一)经正女学的创办 160

(二)社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163

五、杜亚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165

(一)科学教育的倡导 165

(二)改革教育体制的方案 166

第八节 清代晚期绍兴的社会 167

一、人口 168

(一)人口数量的波动 168

(二)人口向外移民 169

二、市政建设 170

(一)水城风格的完善 170

(二)近代交通业的起步 171

三、社会生活的演变 177

(一)传统家族结构开始松动 177

(二)民俗生活的变化 178

(三)宗教生活的变迁 180

(四)卫生体育的兴起 182

(五)慈善事业 184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绍兴 188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绍兴政局 188

一、绍兴军政分府的建立 188

二、讨袁运动在绍兴 191

三、孙中山的绍兴之行 198

四、五四运动在绍兴 204

(一)声援五四运动 204

(二)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207

(三)声援“鲁案”、“闽案”的斗争 211

(四)支援“一师风潮” 213

第二节 工农运动与国民革命 219

一、中共绍兴地方组织的建立 219

(一)绍籍先进分子对中共建党的贡献 220

(二)马克思主义在绍兴的传播 224

(三)中共绍兴党团组织的建立 229

二、萧绍农民运动的兴起 231

(一)萧绍农民协会的成立 232

(二)萧绍农民的抗租减租斗争 234

三、绍兴工人运动的兴起 238

(一)绍兴工人的觉醒 239

(二)绍兴工人声援“二七”大罢工的斗争 240

(三)绍兴箔业工人同盟大罢工 243

四、国民党绍兴地方组织的建立 245

(一)国民党绍兴县党部的建立 246

(二)国民会议运动在绍兴的兴起 250

五、绍兴工农运动的高涨 252

(一)绍兴工人支援“五卅运动” 252

(二)绍兴机业工人大罢工 255

(三)绍兴锡箔工人第一次大罢工 258

(四)绍兴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260

六、北伐军进军绍兴 264

(一)夏超独立及驻绍陈仪部队起义 264

(二)北伐军东路军在绍兴的战斗 268

(三)绍兴民众支援北伐军 270

(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绍兴 273

第三节 国民政府在绍兴的统治与工农运动的复兴 276

一、国民党统治在绍兴的建立 276

二、中共组织的曲折发展 280

三、绍兴工人运动的恢复 288

(一)绍兴工人运动的低潮 288

(二)绍兴工人运动的复苏 292

(三)绍兴锡箔工人第二次大罢工 295

四、此起彼伏的绍兴农民暴动 299

(一)以上虞为中心的浙东暴动 300

(二)绍兴县的“跪香”运动 303

(三)嵊县游康茶农暴动 304

(四)以诸暨为中心的浙西暴动 307

(五)新昌农民暴动 314

五、红军挺进师二进新昌 319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绍兴 322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绍兴的形成 322

(一)全面抗战爆发后绍兴的形势 322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绍兴的建立 324

二、绍兴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27

(一)绍兴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327

(二)政工队的建立及其活动 332

(三)抗战文化的兴盛 338

三、中共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342

(一)绍属各县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 342

(二)中共宁绍特委的建立 344

(三)中共绍属特委的建立 349

四、周恩来1939年绍兴之行 353

五、绍兴的沦陷 359

(一)宁绍战役及绍兴的沦陷 360

(二)日军在绍兴的暴行 365

(三)绍兴反攻战 369

(四)绍兴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兴起 371

六、反对日伪政权的斗争 375

(一)日伪政权的殖民统治 375

(二)抗日民众反对日伪政权的斗争 380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383

七、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387

(一)国民党政府的战时政权 387

(二)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390

(三)绍兴各地抗日武装对日伪军的反攻 394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在绍兴的结束 397

一、绍兴中共抗日武装的北撤 398

二、“清剿”与反“清剿”斗争 403

三、绍兴民众的和平民主运动 406

四、中共的策反与统战工作 409

五、绍兴的解放 414

第六节 民国时期绍兴的经济 419

一、农业 419

(一)种植业 420

(二)林业 421

(三)畜牧业 422

(四)渔业 424

二、工业 426

(一)酿酒业 426

(二)丝绸纺织业 429

(三)食品加工业 429

(四)锡箔业 431

(五)制茶业 432

(六)采掘业 432

(七)医药化学工业 434

(八)造纸印刷业 435

(九)制造业 436

三、商业 438

(一)国内贸易 438

(二)国外贸易 444

四、金融业 447

(一)典当业由衰而亡 447

(二)钱庄业由盛至衰 451

(三)银行的兴起 454

五、交通 457

(一)水路交通 458

(二)陆路交通 459

(三)铁路交通 460

六、邮电 462

(一)邮政的发达 462

(二)电信的发展 464

第七节 民国时期绍兴的文教事业 465

一、新闻事业 465

(一)绍兴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465

(二)绍兴学生创办报刊的热潮 468

(三)绍兴新闻事业的低潮 470

(四)绍兴救亡刊物的兴起 474

(五)绍兴新闻事业的新生 476

二、教育事业 478

(一)幼儿教育 479

(二)小学教育 480

(三)普通中学教育 483

(四)中等师范教育 486

(五)职业技术教育 487

(六)成人教育 489

(七)普通高等教育 490

三、医疗卫生 490

(一)中医 491

(二)西医 494

四、哲学社会科学 496

(一)史学家范文澜 497

(二)古文字学家罗振玉 497

(三)经济学家马寅初 497

(四)教育学家蔡元培 498

(五)“活教育理论家”陈鹤琴 499

五、自然科学 499

(一)“医林三杰”何廉臣、裘吉生与曹炳章 499

(二)“当代茶圣”吴觉农 502

(三)“东亚神农”金善宝 502

(四)数学王国的“一代宗师”陈建功 503

(五)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尧 503

(六)气象学家竺可桢 504

(七)生物学家周建人 505

六、文学艺术 506

(一)新文学巨匠鲁迅 506

(二)“散文大家”周作人 507

(三)白马湖作家群 507

(四)20世纪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陈半丁 509

(五)“文化巨子”胡愈之 510

七、戏曲 511

(一)新昌调腔 511

(二)绍剧 513

(三)越剧 515

八、民众文体活动 518

(一)社戏 518

(二)目连戏 521

(三)调无常 522

(四)赛龙舟 524

(五)体育活动 525

大事年表 528

后记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