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周勋初 1
序二&杨明 1
序三&莫砺锋 1
自序 1
序篇 文学总集的性质及其两种形态的递变 1
引言 1
一、“总集”与“解释评论”的共生关系 1
二、崇“雅”:总集与文体学的向度 5
三、目录学的递变:“文史”到“诗文评” 9
结论 11
第一部分 文体探索: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15
一 文体溯源:《周礼》六辞 15
引言 15
一、“六辞”与中国古代文书体式 15
二、六辞分说 21
(一)祠(辞) 21
(二)命 24
(三)诰 29
(四)会 33
(五)祷 35
(六)诔 37
结论 43
二 文学生发:先秦祝辞 45
引言 45
一、农事祝辞 46
二、雩禜祝辞 47
三、攻责祝辞与《诅楚文》的语境解读 52
四、复礼招魂祝辞 60
结论 66
三 书写自觉:《诗》、《骚》的“兴”与“喻” 67
引言 67
一、《毛诗》的“兴”是专家之学 68
二、“比兴”:从说经转向诗赋的书写原则 69
三、香草:美人:琼佩:《离骚》珵美义蕴考论 70
(一)说香草:惟草木之零落 70
(二)说美人:恐美人之迟暮 74
(三)说琼佩:永恒不变的美 76
结论 79
四 魏晋南北朝的文原论 81
引言 81
一、促动文原论发展因素的考察 81
二、文原内涵之一:原文于经 83
三、文原内涵之二:原文于情志 85
四、《文心雕龙》与《诗品》文原意识的审视 87
结论 91
五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经学演绎 92
引言 92
一、缘性情以立文体大本 93
二、崇文用以寄济世大志 96
结论 100
六“符命”研究:汉魏六朝辞赋与纬学 102
引言 102
一、纬学文体的大宗:符命 103
二、纬学题材的专门化:有关嘉瑞的赋 107
三、纬学题材的专门化:有关天象的赋 110
四、汉魏六朝大赋的纬学运用 113
结论 118
第二部分 文体学成立:挚虞 123
七 挚虞《文章志》研究 123
引言 123
一、生平行谊 124
二、《文章志》正名 126
三、佚文 129
四、性质 132
五、撰写背景 134
结论 138
八 挚虞《文章流别集》研究 139
引言 139
一、《文章流别集》的文献探索 139
(一)著录 139
(二)体例 141
二、有关“《汉》述”的讨论 143
三、辨《文章流别集》与杜预《善文》无涉 145
四、编纂背景与学术风气 148
结论 150
九 挚虞《文章流别论》研究及辑佚 153
引言 153
一、《文章流别论》的名义与流播 154
二、佚文补辑 155
(一)总论文章 156
(二)分论文体 158
文体一诗 158
文体二颂 159
文体三赋 159
文体四七 159
文体五铭 160
文体六箴 161
文体七碑 161
文体八诔 161
文体九 哀策 162
文体十 哀辞 162
文体十一 图谶 162
(三)系诸篇下以为解题 163
义例一 163
义例二 163
义例三 164
义例四 164
义例五 164
义例六 165
义例七 165
结论 165
十 挚虞文论探要(一):文体的向度 168
引言 168
一、崇“雅”文论的三层宗旨 169
二、论“六诗” 175
三、论“四过” 178
结论 184
十一 挚虞文论探要(二):“象”论 187
引言 187
一、假象尽辞 187
二、“象”与言意之辨 191
结论 193
十二 挚虞文论探要(三):“体”论 195
引言 195
一、体与类 196
二、文体分类的意识:《文章流别集》与《文心雕龙》 199
三、体裁论 201
四、体要论 202
五、体貌论 204
结论 207
十三 挚虞文论探要(四):“流别”论 209
引言 209
一、“流别”的淑世意向 209
二、以“流”论体裁的变化 213
三、以“流”论体要的正变 216
四、为崇“雅”的正义讨回公道 218
结论 220
十四 挚虞文论探要(五):文体分类蠡测 223
引言 223
一、纵横推勘 223
二、挚虞文章分类表二式 226
三、有关“选家”与“批评家”的文体分类的商榷 231
结论 233
十五 挚虞文论探要(六):文章批评 234
引言 234
一、批评方式 235
(一)交代本事 235
(二)分析体要 236
(三)显示作品体貌 237
(四)追溯作品的来源 237
(五)品评作者 238
二、挚虞文章批评的意义 238
结论 240
第三部分 唐代文论精神原论 243
十六 孔颖达《毛诗正义》徵述刘勰《文心雕龙》考实 243
引言 243
一、“诗义”勘议 245
二、“诗迹”勘议 246
三、“诗体”勘议 249
四、“诗法”勘议 251
结论 254
十七 唐代诗论抉原:孔颖达《五经正义》的诗学 256
引言 256
一、诗心探微:言志抒愤 258
二、诗用原旨:谏诤救世 262
三、诗法厘辨:六义兴象 268
结论 273
十八 唐代文学精神之开拓:论唐代诗文呈露之三教互融之主体转化 276
引言 276
一、明道与言志:儒学于唐代文心的撑拄功能 278
二、空观万有:佛旨于大唐文境的张衍 281
三、乐生适意:道教于唐代文学超升精神的推扬 284
结论 286
第四部分 韩愈文统要论 291
十九 修辞明道:韩愈安身立命的归向 291
引言 291
一、明道的志向 293
二、时代的集体期向 295
三、历史的累积 297
四、复苏孟子的精神 300
结论 304
二十 明道:贯道:载道:三种观念的诠释 305
引言 305
一、柳宗元“文以明道”说 306
二、李汉“文以贯道”说 309
三、周敦颐“文以载道”说 312
结论 317
二十一 道的本质和承传:辨韩愈的传道观和程、朱道统的分野 318
引言 318
一、治世图景 319
二、忧惧与关怀 321
三、宋儒道统论的本质 324
结论 327
二十二 以文为戏:韩愈以幽默发愤的奇境 330
引言 330
一、正视性情 330
二、以文为戏 332
三、时代风气 335
四、《毛颖传》探实 338
五、《进学解》探实 342
结论 345
二十三 心醇而气和:论韩愈的养气说 350
引言 350
一、说“气”的通义 351
二、气、志、言的关系 352
三、尚志 356
四、养气 357
五、孟子和告子气论的两条脈络 359
结论 362
第五部分 宋元明清四朝官史的文章论定 367
二十四 唐史论唐文(一):解读《旧唐书》贬降韩愈论 367
引言 367
一、两种评价:不虞之誉和求全之毁 368
二、“韩文”的意义 371
三、作者序列的设计 374
四、回护骈文:“才子”和“情致” 379
结论 380
二十五 唐史论唐文(二):《新唐书》文章图谱的重构 382
引言 382
一、“一家言”的意义 382
二、“三变”的格局 386
三、唐代文章谱系的重建 388
四、韩、白易位 390
结论 392
二十六《宋史》论宋文:宋代文章流变的考察 395
引言 395
一、宋初文运的考察:尚文之风 396
二、杨亿与宋初文格:宋代骈文的高致 402
三、宋代古文的发展与欧阳修的变古:“太学体”反思 407
四、王安石于宋文的份位:正史叙述的歪曲 416
结论 420
二十七 司马光文章论探要 422
引言 422
一、诚实之文 425
二、为道日益 427
三、绝去依傍 431
四、集体矫情 433
结论 435
二十八《明史》论明文(一):明、清公私纪传体明史的文学研究资源 437
引言 437
一、官修《明史》与私撰史乘的学术价值 437
二、明人私撰的国史:张岱《石匮书》与钱谦益《明史》 439
三、官修明史的回顾:傅维麟《明书》与万斯同《明史》 441
结论 444
二十九《明史》论明文(二):明代前期古文辞风的变迁 445
引言 445
一、从“简古”文风到尊崇韩、柳文 446
二、从“忠诚”到尊崇欧阳 451
结论 453
三十《明史》论明文(三):明、清史乘叙论八股文歧议 454
引言 454
一、傅维麟《明书》的陈诉 455
二、张岱《石匮书》的陈诉 456
三、回护的声音 458
结论 459
三十一《明史》论明文(四):李梦阳及明代文学复古的论定 460
引言 460
一、《明史》贬降李梦阳的意气态度 461
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的语境解读 462
三、明人史乘叙述的史源解读 469
四、清初遗民史乘叙述的歧议 473
五、仕清人物的明史叙述解读 475
六、万斯同《明史》系统的论定 478
结论 482
三十二 翁方纲《四库提要》稿本及其文论意义 484
引言 484
一、稿本情况 485
二、内容类别 486
三、稿本与官修提要比勘例释 488
结论 490
第六部分 元明至近代文体学专题&赋论与古文批评 493
三十三 刘壎《隐居通义》的赋论 493
引言 493
一、风骨苍劲、义理深长:以黄庭坚为典型的诠赋标准 495
二、悲怆与激扬:傅自得的影响 498
三、历朝赋家论评 500
结论 508
三十四 祝尧《古赋辨体》的赋论(一):行谊与撰作考实 510
引言 510
一、祝尧生平行谊 511
二、《古赋辨体》的编纂与旨趣 513
三、选文与结构 516
结论 525
三十五 祝尧《古赋辨体》的赋论(二):辨体批评 527
引言 527
一、楚辞体 529
二、两汉体 531
三、三国六朝体 533
四、唐体 536
五、宋体 538
六、“变”义正论 540
结论 542
三十六 祝尧《古赋辨体》的赋论(三):诗、赋同源 544
引言 544
一、情志为本 544
二、情、辞、理的关系 547
结论 550
三十七 祝尧《古赋辨体》的赋论(四):祖《骚》宗汉 552
引言 552
一、“古”义正论 552
二、取则去淫 554
三、优柔婉曲的韵味 558
结论 559
三十八 祝尧《古赋辨体》的赋论(五):诗道与本色 561
引言 561
一、以“诗”入“赋” 561
二、“本色”批评 565
结论 569
三十九 黄佐《六艺流别》的文体论 572
引言 572
一、黄佐学行与《六艺流别》的编纂情况 573
二、原六艺于一心:统万殊于一贯的理学文论 576
三、流与别:显豁文体源流发展的气脈 581
四、浑成的追求:论文体演变的关键 586
五、逆志式的作品解读 589
结论 591
四十 古文批评的本色论(一):唐顺之与茅坤的本色义探微 593
引言 593
一、解读唐顺之的“文章本色”的意义 594
二、唐顺之、茅坤于“文章本色”的理解差异 597
结论 600
四十一 古文批评的本色论(二):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本色批评 601
引言 601
一、韩愈的本色 601
二、柳宗元的本色 607
三、欧阳修的本色 609
四、苏洵的本色 614
五、苏轼的本色 616
六、苏辙的本色 621
七、王安石的本色 623
八、曾巩的本色 628
九、茅坤本色批评与“致良知”的关系 630
结论 633
四十二 古文批评的“神”论:茅坤《史记钞》探要 635
引言 635
一、《史记钞》的流传和性质 635
二、《史记钞》的“神”义 636
(一)遗“形”取“神” 639
(二)“真景” 642
(三)“生色”与“涵濡” 645
(四)因“味”入“神” 648
三、古文批评的“神”论与严羽诗学的内在关系 651
结论 654
四十三 唐文治古文批评探要 656
引言 656
一、唐文治先生文章学之结撰 658
二、醇之又醇:立文的人格与心术 663
三、炼意:文气的根基 666
结论 671
徵引书目 674
跋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