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1.2 分析化学的变革与发展 2
1.3分析方法的分类 3
1.3.1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3
1.3.2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3
1.3.3常量分析、微量分析和痕量分析 3
1.3.4特殊命名的方法 4
1.4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 4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6
2.1测定数据的表达与评估 6
2.1.1测定值的集中趋势 6
2.1.2测定值的离散特性 7
2.1.3准确度和精密度 9
2.2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3
2.3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17
2.3.1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17
2.3.2显著性检验 20
2.3.3异常值的取舍 22
2.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4
2.4.1有效数字的意义 24
2.4.2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6
2.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7
2.5.1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27
2.5.2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27
2.5.3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28
2.5.4 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 28
2.5.5正确表示分析结果 29
本章小结 29
思考题 29
习题 30
第3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2
3.1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32
3.1.1标准溶液、滴定剂、被测液、滴定和滴定反应 32
3.1.2化学计量关系与化学计量点 32
3.1.3指示剂与滴定终点 33
3.1.4滴定曲线 33
3.1.5滴定误差 33
3.2滴定反应的基本要求 34
3.2.1定量 34
3.2.2快速 34
3.2.3有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34
3.3滴定方法的类型 34
3.3.1酸碱滴定法 34
3.3.2配位滴定法 35
3.3.3沉淀滴定法 35
3.3.4氧化还原滴定法 35
3.4滴定方式的类型 35
3.4.1直接滴定法 35
3.4.2返滴定法 35
3.4.3间接滴定法 36
3.4.4置换滴定法 36
3.5标准溶液 36
3.5.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7
3.5.2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38
本章小结 40
思考题 40
习题 41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2
4.1酸碱质子理论 42
4.1.1酸碱的定义 42
4.1.2酸、碱的解离常数 44
4.1.3浓度与活度 46
4.2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8
4.2.1分布分数的定义 48
4.2.2一元弱酸、弱碱的分布分数 48
4.2.3多元弱酸、弱碱的分布分数 49
4.3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51
4.3.1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51
4.3.2强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3
4.3.3一元弱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4
4.3.4多元弱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56
4.3.5两性物质水溶液pH的计算 57
4.3.6混合酸溶液pH的计算 60
4.4酸碱缓冲溶液 61
4.4.1缓冲溶液的组成及其作用 61
4.4.2一般缓冲溶液pH的计算 62
4.4.3标准缓冲溶液pH的计算 63
4.4.4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64
4.4.5缓冲溶液的选择 66
4.4.6重要的缓冲溶液 66
4.5酸碱指示剂 67
4.5.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67
4.5.2指示剂的理论变色范围与理论变色点 67
4.5.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其他因素 70
4.5.4混合指示剂 71
4.6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72
4.6.1强酸(碱)的滴定 72
4.6.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76
4.7多元酸(碱)的滴定 85
4.7.1多元酸(碱)能被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85
4.7.2多元酸(碱)滴定化学计量点pH的计算 88
4.7.3混合酸(碱)的滴定 89
4.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89
4.8.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89
4.8.2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90
4.8.3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 91
本章小结 98
思考题 99
习题 100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104
5.1概述 104
5.1.1配位体与配位剂的分类 104
5.1.2配位滴定对配位反应及配位剂的要求 104
5.1.3 EDTA及其配合物的特点 105
5.2配位平衡 107
5.2.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07
5.2.2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108
5.2.3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 110
5.3配位滴定 114
5.3.1配位滴定曲线 114
5.3.2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17
5.3.3终点误差 118
5.3.4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120
5.3.5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适宜酸度范围 120
5.4配位滴定指示剂 121
5.4.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22
5.4.2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122
5.4.3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及氧化变质 123
5.4.4常用金属指示剂 123
5.5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125
5.5.1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126
5.5.2掩蔽法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 128
5.5.3其他配位剂的应用 132
5.6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 132
5.6.1直接滴定法及应用 132
5.6.2间接滴定法及应用 133
5.6.3返滴定法及应用 134
5.6.4置换滴定法及应用 134
本章小结 135
思考题 136
习题 136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9
6.1氧化还原平衡 139
6.1.1条件电极电势 139
6.1.2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 141
6.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44
6.1.4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45
6.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47
6.2.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 147
6.2.2计算化学计量点电位及滴定突跃范围的通式 150
6.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51
6.3.1氧化还原指示剂 151
6.3.2自身指示剂 152
6.3.3专属指示剂 153
6.4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53
6.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54
6.5.1高锰酸钾法 154
6.5.2重铬酸钾法 156
6.5.3碘量法 158
6.5.4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61
6.6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62
本章小结 166
思考题 166
习题 167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171
7.1银量法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171
7.2莫尔法一以铬酸钾作指示剂 173
7.2.1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73
7.2.2滴定条件 173
7.3福尔哈德法——以铁铵矾作指示剂 175
7.3.1直接滴定法 175
7.3.2返滴定法 175
7.4法扬斯法一吸附指示剂 176
7.5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177
7.5.1标准溶液的配制 177
7.5.2沉淀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178
本章小结 179
思考题 179
习题 180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182
8.1重量分析法概论 182
8.1.1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182
8.1.2沉淀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183
8.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83
8.2.1溶解度与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 183
8.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85
8.3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90
8.3.1沉淀的类型 190
8.3.2沉淀形成过程 191
8.3.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92
8.3.4减少沉淀沾污的方法 193
8.4沉淀条件的选择 194
8.4.1晶形沉淀 194
8.4.2无定形沉淀 194
8.4.3均匀沉淀法 195
8.5有机沉淀剂 196
8.6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197
8.6.1重量分析中的换算因数 197
8.6.2结果计算示例 198
本章小结 199
思考题 199
习题 199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201
9.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01
9.1.1光的基本性质 201
9.1.2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与吸收曲线 202
9.1.3吸收曲线的绘制及作用 203
9.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204
9.2.1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 204
9.2.2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 205
9.2.3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206
9.2.4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206
9.3分光光度计 208
9.3.1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 208
9.3.2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简介 210
9.4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211
9.4.1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212
9.4.2光度测定条件的选择 215
9.5吸光光度法定量分析 217
9.5.1普通分光光度法 217
9.5.2示差分光光度法 218
9.5.3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219
9.6吸光光度法的其他应用 221
9.6.1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221
9.6.2弱酸、弱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223
本章小结 224
思考题 224
习题 224
第10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227
10.1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227
10.1.1气体试样的采集 227
10.1.2液体试样的采集 228
10.1.3固体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228
10.1.4湿存水的处理 229
10.2试样的分解 229
10.2.1无机试样的分解 230
10.2.2有机试样的分解 232
10.3测定方法的选择 233
10.3.1测定的具体要求 233
10.3.2被测组分的性质 233
10.3.3被测组分的含量 234
10.3.1共存组分的影响 234
10.4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硅酸盐分析 234
10.4.1试样的分解 234
10.4.2SiO2的测定 235
10.4.3 Fe2O3、Al2O3、TiO2的测定 235
本章小结 237
思考题 237
习题 237
第11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238
11.1液-液萃取分离法 238
11.1.1萃取分离原理 238
11.1.2重要的萃取体系、萃取平衡 240
11.1.3萃取分离技术的应用 241
11.1.4微滴萃取 241
11.2固相萃取分离法 242
11.2.1固相萃取的原理 242
11.2.2固相萃取的应用 242
11.2.3固相微萃取分离法 243
11.3离子交换分离法 243
11.3.1离子交换剂的种类 243
11.3.2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245
11.3.3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246
11.4现代分离和富集方法简介 247
11.4.1膜分离技术 247
11.4.2超声萃取 251
11.4.3超临界流体萃取 252
11.4.4加速溶剂萃取 254
11.4.5微波辅助萃取 254
本章小结 256
思考题 256
习题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58
附录 259
附录1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I=0) 259
附录2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261
附录3金属离子与某些氨羧配位剂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262
附录4 EDTA的酸效应系数lgαY(H )值 264
附录5某些配位剂的酸效应系数lgαL(H)值 265
附录6部分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系数lgαM(H)值 265
附录7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18~25℃) 266
附录8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 267
附录9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αIn(H)及其变色点的pM(pM1)值 268
附录10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 269
附录1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997年)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