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
1.1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国债 2
1.2 历史与当代的关联 4
1.3 本书的结构 6
第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11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支付制度 11
2.1 金本位制 11
2.2 财政部货币 12
2.3 其他形式的财政部货币 13
2.4 银行货币 14
2.5 通货缺乏弹性的问题 17
2.6 《艾德里奇—弗瑞兰德法》 20
2.7 《联邦储备法》和联邦储备银行货币 20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国债管理 24
3.1 美国的国债 24
3.2 国债券的二级市场 26
3.3 国债券的一级市场 29
3.4 总结 38
第二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融资 41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债融资 41
4.1 战争 41
4.2 战争的代价 43
4.3 为美国参战融资 45
4.4 战时征税 47
4.5 历次“自由债券” 54
4.6 “战时储蓄”邮票和证书 55
4.7 作为美国财政代理者的联储银行 56
第五章 历次“自由债券”的设计 58
5.1 “第一次自由债券” 60
5.2 “第二次自由债券” 61
5.3 “第三次自由债券” 63
5.4 “第四次自由债券” 67
5.5 “胜利自由债券” 69
5.6 总结 71
5.7 附录:第一次和第二次“自由债券”的转换 72
第六章 历次“自由债券”的营销 77
6.1 债券的大众化 77
6.2 债券的营销运动 81
6.3 “自由债券”发售运动是否带有强制性? 85
6.4 “自由债券”的发售利率是否低于市场水平? 87
6.5 总结 92
第七章 国库现金管理:债务凭证 93
7.1 债券售款预期型债务凭证 94
7.2 税款预期型债务凭证 98
7.3 利率问题 100
7.4 债务凭证的发售是否带有强制性? 102
7.5 总结 103
第八章 国库现金管理:战时债券存款账户 104
8.1 债务凭证售款转存的早期经验 106
8.2 “第一次自由债券”售款的转存方案 106
8.3 把转存方案拓展到税款征收 108
8.4 总结 109
第九章 联储系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对国债市场的支持 110
9.1 首次战争融资 110
9.2 资助“第一次自由债券” 112
9.3 “借款认购”方案 115
9.4 战时的贴现率政策 115
9.5 总结 119
第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国债管理的终曲 121
第三部分 战争债务的偿付 125
第十一章 20世纪20年代的国债融资 125
11.1 税收政策 127
11.2 为了偿债的融资 131
第十二章 战争债务的偿付 137
12.1 短期债务的再融资:1921年年中至1923年年中 137
12.2 “胜利债券”的赎偿 139
12.3 立法授权 142
12.4 中期国债的赎偿和短期国债的削减 144
12.5 第二次和第三次“自由债券”的撤回 148
12.6 总结 153
12.7 附录:“梅隆债券” 154
第十三章 场外交易市场的复兴 158
13.1 债务凭证公开市场的发展 159
13.2 国债券场外交易市场的复活 168
13.3 总结 170
第十四章 一级市场的演变和国库券的启用 171
14.1 分派问题的产生与化解 172
14.2 以“战时债券存款”取代其他借款 177
14.3 国库券的启用 180
14.4 总结 185
第十五章 20世纪20年代国债管理的终曲 186
第四部分 “大萧条”时期 189
第十六章 “大萧条”时期的国债融资 189
16.1 财政税款 189
16.2 “大萧条”时期的财政支出 194
16.3 1933年的危机和RFC对银行重启的作用 197
16.4 “新政”时期的财政支出 201
16.5 赤字和债务 202
16.6 附录:走向“35美元/1盎司黄金”的金块本位制 203
第十七章 非交易性国债 210
17.1 政府的各项信托基金 211
17.2 “调整性服役证书基金” 211
17.3 “社会保障信托基金” 216
17.4 储蓄债券 219
17.5 总结 221
第十八章 “大萧条”时期的国债管理 222
18.1 1930年的国债管理前景 223
18.2 1931年的《紧急调整补偿法》 226
18.3 1931年的债期拓展 231
18.4 “黄金危机”对债期拓展方案的颠覆 232
18.5 1932年的国债管理:对复兴金融公司的资助 234
18.6 总结 236
第十九章 “新政”时期的国债管理 238
19.1 1933年和1934年的债期拓展 239
19.2 “自由债券”的再融资 241
19.3 1935年的长期债券标售 245
19.4 重启中长期债券的缴税日发售 251
19.5 国库券的缴税日发售 251
19.6 国库券的定期发售 254
19.7 总结 258
第二十章 “大萧条”时期的一级市场 260
20.1 “大萧条”时期的超额认购问题 261
20.2 “新政”时期的超额认购问题 264
20.3 交换式发售 266
第二十一章 对于国债的法定控制 269
21.1 “大萧条”之前的法定控制 269
21.2 管理者决断范围的拓宽 270
第二十二章 国民银行券的兴衰 273
22.1 “一战”末期到“大萧条”初期的国民银行券 273
22.2 “大萧条”时期的国民银行券 275
22.3 国民银行券在“大萧条”时期的再现 275
22.4 国民银行券的废弃 282
22.5 总结 284
第二十三章 “大萧条”时期国债管理的终曲 285
第五部分 跋 289
第二十四章 1939年以来的国债管理 289
24.1 1939年之后的国债管理 290
24.2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融资 290
24.3 从停战到1958年 296
24.4 国债管理批评 303
24.5 中长期国债的定期可测标售 306
24.6 附录:统一价格标售模式的兴衰 316
参考文献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