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毅青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10129501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在思想史研究中,徐复观形成了自己的解释学理论。本书稿以徐复观自身的解释脉络为线索,以梳理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作为目的,摆脱那种将徐复观纳入到西方解释学的架构中进行简单比附的做法,对徐复观的解释学思想做深度的推进,着力探讨了如何从徐复观那里获取构建中国解释学的路径。事实上,徐复观的思想史阐释实践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西方解释学思想,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对解释学问题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入。本书凸显了徐复观解释学方法、观点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建构中国解释学的有益尝试,推进了中国经典解释的研究。本书是一部系统地从解释学理论角度研究徐复观美学的书稿,不仅拓展了新儒家的美学研究,同时也是比较美学的研究重要成果。

绪论 徐复观解释学研究概述 1

第一章 思想史经验中的解释学 11

第一节 何谓中国解释学 11

一、中国学术现代转型中的徐复观学术思想 11

二、解释学视野里的徐复观学术研究 14

三、解释学与中国解释学的内涵 18

第二节 作为解释学的“追体验” 28

一、徐复观艺术史研究中的“追体验” 28

二、体验的认识论涵义 31

三、“追体验”乃原初意蕴与当代生命体验间的碰撞 35

第二章 回到古典的解释动力 38

第一节 现代语境里的中国解释学 38

一、中国文化的重建是思想史意义上的对传统的现代阐释 38

二、以西学为镜,不应让中学成为其注脚 44

三、像古人自己那样理解他们 48

第二节 解释学的“忧患意识” 54

一、“忧患意识”标志着精神个体的发展 54

二、“忧患”及个体由责任感而形成族群的凝聚力 56

三、“忧患意识”是与宗教意识相对的道德自律意识 60

四、忧患意识内涵着忧乐意识 63

第三章 现代考据的解释学批判 66

第一节 解释学视野下的考据学 66

一、现代考据的科学主义倾向 66

二、中国思想的非概念化、非体系性特质 73

三、训诂与考据的释义方法违背汉语的特性 78

第二节 钱穆新考据学的解释学批判 81

一、钱穆《庄老通辩》中新考据学的逻辑悖谬 81

二、中国思想多由实际生活之体验而出 85

三、中国现代学术对考据方法的夸大 90

四、人文科学从根本上是解释学 92

第四章 徐复观解释学中的体验 95

第一节 作为解释学基础的体验 96

一、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特质 98

二、工夫是儒道思想创造的根源 102

三、徐复观与熊十力在工夫论上的异同 105

第二节 孔子思想的内在脉络 111

一、孔子思想是实践哲学 111

二、孔子思想的范导性 113

三、工夫与解释 117

第五章 “追体验”的解释学 120

第一节 追体验:意义与意味之间的张力 120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 120

二、理解要将文本必须还原为鲜活的生命 123

三、“追体验”与“了解之同情” 126

四、“意味”是一种情调 129

五、“意味”是主客合一的审美体验 133

第二节 徐复观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比较 137

一、前理解不能固化为“合法偏见” 137

二、“追体验”与“重新体验”的区别 142

三、“追体验”承认原初意蕴的地位 144

四、“追体验”是心向伟大精神的历程 146

第六章 解释学的限度与重建中国解释学 149

第一节 解释学的逻各斯与道的解释学 149

一、中国原初思想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激荡 149

二、中国经典的解释要立足生命经验 152

三、道的内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 155

四、内在性由体验把握 160

五、体验通向内在性阐释 163

第二节 突破解释学循环的中国解释学建构 165

一、中国思想的条贯性与非逻各斯性 165

二、中国思想的“人文逻辑” 168

三、“追体验”:进入立体的生命世界 174

第七章 政治与解释的张力 183

第一节 皇权政治与中国解释学 183

一、皇权专制的权力特点 184

二、儒家思想对皇权专制政治的反抗 188

第二节 隐微解释学 190

一、思想史作为解释学 190

二、儒家学术在皇权制度中寻找话语空间 191

三、隐微书法的必要性 195

四、乾嘉学派实证主义倾向的困境 199

五、思想史的解释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202

第八章 中国文学解释学 204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中考据学方法的检讨 204

一、文学的真实与想象 205

二、艺术形象是想象的产物 209

三、体验作者的“生命情调” 213

第二节 文学解释:回到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216

一、文学史研究中“动的观点” 216

二、文学观念不能背离文学实践 219

三、纯文学观念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局限 221

四、进步论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的扭曲 226

第三节 中国诗学解释中的人格解释学 231

一、“文如其人”与主体修养的关系 232

二、文体出于心灵 236

三、人格修养将个性扩大到社会性 239

第四节 读者理论的重建:以中国解释学推进解释学 243

一、审美鉴赏必须付诸于知性的理解 244

二、《锦瑟》诗解释中作者中心与读者中心的冲突 247

三、考证的合理性在于重建作者的心灵世界 250

四、作为召唤结构的作者原意 253

五、理解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张力 258

第九章 中国艺术解释学 261

第一节 解释学视野下的《兰亭序》真伪之辨 261

一、徐复观对《兰亭序》真伪的辨析 262

二、考据的问题在于用推理代替了实证 265

三、辨伪的考据演绎法遵循线性的逻辑 268

四、考据与解释之间的张力 270

五、善意前见的合理性 275

第二节 文人画与书、诗融合的美学解释 277

一、“书画同源”与艺术自律 278

二、书法对绘画的影响 282

三、中国艺术形式与内容的互相涵摄 284

四、诗书画融合的思想背景 288

五、文人画凸显了中国美学观念 292

第三节 庄子道艺观的修养美学 293

一、庖丁解牛:技的“心灵化” 295

二、技艺来自身心合一 299

三、修养工夫成就“负的主体” 303

四、技道双进 307

五、修养美学的当代意义 309

第四节 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超越解释 313

一、作为思想史意义的现代艺术 315

二、对现代艺术精神根源的批判 318

三、现代艺术反映了现代精神品质变化 320

四、审美鉴赏成为提升主体心性的途径 327

五、山水美学精神可嬗变于现代 329

第十章 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解释学 331

第一节 中西诗学会通的解释学检讨——以王国维为例 331

一、王国维诗学的二元论烙印 332

二、中国诗学的概念为人们生活习见 336

三、王国维“境界”说的含混性 339

四、中国诗学的建构应回归诗歌的具体鉴赏 342

第二节 “庄子的再发现”与“现代疏释” 345

一、中国艺术精神的价值意向 345

二、化用西学的误读 347

三、对西方美学的深层转换 349

第三节 修养论美学的中西会通 352

一、当代美学转向难点在美与善之间的关系 352

二、中国传统的美学就是人生论美学 355

三、人格境界向审美境界转化的实践途径 359

四、审美人格推动道德人格 362

五、工夫论基础上的修养美学 367

第四节 美育视野里的中国艺术精神 370

一、美育思想与修养工夫 370

二、人生美学的核心在修养 373

三、忧患意识与修养美学 376

四、“忧患意识”与内在超越 379

五、西方审美主义的困境 381

六、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诉求 383

七、中国审美主义的根基在修养 389

余论 徐复观解释学再思考 394

一、古典阐释的困境 395

二、客观解释学原则的难点 399

三、解释学如何能转化为实践智慧 402

参考文献 405

索引 411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