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区融合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陆自荣,徐金燕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010174044
  • 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书稿遵循“融合理论分析、融合测量框架、三个群体社区融合状况及受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之影响的实证研究”这一逻辑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如下部分:一是探讨了社区融合指标的“去经济维度”以及指标的设计框架。系统梳理社会融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融合连续统”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与融合理论相对应的个体和阶层两层次的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区分了“社区融合”与“社会融合”,指出“社会融合”中经济维度的基础地位和“社区融合”中“去经济维度”的必要性,构建“去经济维度”后的社区融合测量指标架构。二是利用调查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验证。对社区融合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社区融合的四因子模型(交往信任、文化适应、地域认同、社区参与),证明社区融合“去经济维度”的合理性。

导论 1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基本特征 1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

二、选点、抽样及样本基本情况 2

第二节 研究的突出特色及创新之处 5

一、通过理论梳理和理论创新,构建了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合测量的分析框架 5

二、设计问卷对三个群体城市社区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7

三、经验调查研究和理论逻辑分析有机结合,并用此方法对“社区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8

四、针对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现状提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对策 9

第三节 项目研究中农民工与非农外来工划分的意义 9

第一章 社会融合理论的层次性与融合测量的层次性 13

第一节 社会融合测量的文献回顾与社会融合测量的复杂性 14

一、国外社会融合测量的文献回顾 14

二、国内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测量的文献回顾 18

三、社会融合测量文献述评及测量复杂性 24

第二节 社会融合理论的层次性与社会融合连续统 27

一、三个层次融合理论的简单梳理 27

二、社会融合连续统:三个层次理论之间的关系 37

第三节 从连续统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融合测量指标的多重含义 40

一、融合理论连续统与融合测量的层次性 41

二、分类原则的重新组合与融合维度之间的关系 43

三、国内农民工社会融合维度划分的合理性及存在的主要缺陷 46

四、两层次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建构 47

第二章 社区融合测量的去经济维度及其指标设计框架 51

第一节 现有研究所用社会融合与社区融合的测量维度 51

第二节 整合、融合、融入:国外使用相关概念的区别及词源差异 57

第三节 “经济维度”的基础地位:社会融合中的“融合”与“整合”的关系 61

第四节 去“经济维度”的必要性:社区融合中的“融合”与“整合”的关系 65

第五节 社区融合测量去经济维度的意义 69

第六节 社区融合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72

第三章 城市社区感知融合度及影响因素:三个群体的比较 79

第一节 社区感知融合度的含义及相关研究 80

第二节 研究问题、理论与假设 85

一、户籍居民、非农外来工、农民工的城市社区归属感和满足感比较 85

二、影响户籍居民、非农外来工、农民工城市社区归属感和满足感的主要因素 87

第三节 研究变量及描述 89

一、变量类型 89

二、变量赋值及分布情况 90

第四节 数据分析 93

一、三个群体城市社区感知融合统计值比较 93

二、各类因素对三个群体城市社区归属感和满足感的影响 96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114

一、主要结论及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14

二、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19

第四章 社区融合结构及公共文化因素之作用:三个群体的比较 121

第一节 社区融合结构及结构因子测量的指标选择 122

第二节 农民工、非农外来工、户籍居民城市社区融合因子结构状况 125

第三节 农民工、非农外来工、户籍居民的城市社区融合度比较 128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对社区融合的影响:农民工、非农外来工、户籍居民比较 133

一、变量的选择与描述 133

二、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136

三、非农外来工城市社区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140

四、户籍居民城市社区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143

五、公共文化服务对三个群体城市社区融合的作用之比较 146

第五节 主要结论 147

第五章 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社区融合的原理分析 149

第一节 文化认同:社区融合的基础 150

一、“文化整合”应对“利益整合”:宏观整合的两种机制 150

二、社会层面利益整合的主导地位 153

三、利益调节对社区融合的意义及局限性 156

四、文化认同对社区融合的意义 158

第二节 作为促进居民社区融合载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163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163

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品位与城市认同的载体 166

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的载体 173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促进社区融合的作用机理 180

一、提供各类教育机会,减少社会排斥 180

二、提供休闲、娱乐、交友、互动的公共空间 183

三、培育自由、平等、包容、友爱、互助的公共精神 187

四、了解城市社区历史、保留和唤醒城市社区记忆 190

第六章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及影响因素:三个群体比较 195

第一节 三个群体参与城市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差异 196

第二节 三个群体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差异 199

第三节 影响三个群体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因素比较 206

一、研究问题、理论与假设 207

二、变量选择与描述 210

三、数据与模型 212

四、主要因素及作用之比较 212

第四节 影响三个群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因素比较 217

一、研究问题、理论与假设 217

二、变量选择与描述 220

三、数据与模型 222

四、主要因素及作用之比较 225

第五节 本章的主要结论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230

一、主要研究结论 230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234

第七章 促进农民工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237

第一节 需求、供给、生态环境: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模式的三个方面 238

一、回应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模式构建的复杂背景 241

二、有效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模式构建的内在要求 244

三、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模式构建的重要保障 246

第二节 引导和创造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实现需求均等化 250

一、改善农民工生存条件,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需求 253

二、建构农民工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文化服务机会均等 255

三、建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增强文化服务的回应性 256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促进农民工文化需求的现实转化 258

五、加强引导和宣传,强化农民工公共文化生活的自觉意识 260

第三节 破除农民工城市公共文化供给瓶颈实现供给均等化 262

一、建立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弹性供给机制,增强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265

二、建构政府、企业、社会合作机制,增强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协同性 267

三、建立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机制,增强文化服务供给的公平性 270

四、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增强文化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 271

五、完善监督考评机制,提升文化服务供给的绩效 273

第四节 营造农民工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生态环境 274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74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共享文化成果的权利 276

三、弘扬平等包容的公民精神,建构市民一农民工新关系 277

四、引导农民工心理健康,提升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性 279

附录:调查问卷 283

附录1:城市融入与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状况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卷) 283

附录2:城市融入与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状况调查(户籍居民卷) 291

后记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