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辨 历史衍化与现代诠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乔见著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8046994
  • 页数:405 页
图书介绍:公私观念涉及人类社会生活之经济、政治、道德等重要领域,关乎天下、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等实体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域。本书立足于先秦经子文献,旨在对先秦公私观念做出完整梳理,辨析先秦诸子之公私观念的本质,着重深入阐发古典儒家的公私观念以及儒家式公共哲学的理论意蕴。

导论 1

一、现代视域下对传统公私观念的诊断 1

二、以今释古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6

三、本书旨趣与结构 13

上篇 中国哲学史上的公私之辨 19

第1章 前诸子时代的公私观念 19

一、公私考 19

(一)公私原义考 20

(二)《诗》《书》中的公与私 22

(三)《左传》《国语》中的公与私 27

二、封建制度与公私观念 33

(一)天下国家与公私观念 33

(二)公室与私家 37

(三)公忠与私忠 42

第2章 先秦诸子的公私之辨及其政治哲学的内涵 49

一、孔门公私观念 50

(一)公事不私议 50

(二)孔子贵公 53

二、墨家:举公义与尚贤 56

三、道家:道无私 59

四、法家公私观念 65

(一)商鞅:明分公私与任法去私 65

(二)《管子》:以法治国与废私立公 67

(三)韩非:公私对立的强化 71

五、稷下道家:天道无私与君王法天 76

六、荀子的公私之辨及其对法家的超越 80

(一)“公道通义”与超越性原理 80

(二)心术之公患与解蔽 85

七、《吕氏春秋》:贵公与去私 86

附:《说苑·至公》和嵇康《释私论》 90

八、本章小结 91

第3章 宋明理学的公私之辨及其道德哲学的转向 95

一、理气公私之辨 96

(一)公共之理气与个体之存在 97

(二)性理之公与形气之私 98

二、理欲公私之辨 103

(一)天理之公与人欲之私 103

(二)着意循理便是有我之私 109

三、义利公私之辨 121

(一)义利即公私 121

(二)有意为公亦是私 127

四、仁公之辨 133

第4章 明末至清末的公私之辨及其权利哲学的转向 140

一、为“私”“欲”正名 141

(一)李贽: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142

(二)陈确:有私所以为君子 144

二、明清之际公私观念的重构 151

(一)黄宗羲:对“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批判 151

(二)顾炎武: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159

(三)王夫之:公欲即公理 163

三、戴震对理欲公私之辨的解构与新诠 174

(一)理者存乎欲者也 174

(二)以无私达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 178

四、清儒对“大公无私”的批判 182

(一)程瑶田:遂其私而一归于公 182

(二)龚自珍:“三无私”的颠覆与公私关系的多元性 184

下篇 儒家公私观之重构 191

第5章 国民群己之间——儒家公私利益观 191

一、个体权益 193

(一)“小人喻于利”辨正 193

(二)仁义与人权 197

二、民生与民权 202

(一)富民与教民 202

(二)士庶百工之利 206

三、国家利益 211

(一)国家利益的必要性 211

(二)公私之间与藏富于民 214

(三)由“公”而“共” 218

四、社会福利 221

五、再论义利公私之辨 223

(一)义利之辨不等于公私之辨 224

(二)儒家与集体主义辨正 229

六、与诸子之比较 232

(一)墨子:兴天下之利,以自苦为极 232

(二)杨朱:为我与无君 238

(三)商鞅:强国与弱民 241

第6章 门内与门外——儒家公私领域理论发微 247

一、齐家与治国 249

(一)从“父子互隐”与“不隐于亲”说起 250

(二)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 254

二、公法与私情 258

(一)舜负父而逃:公法与私情不可偏废 259

(二)周公诛管叔:公法胜私情 263

(三)舜封弟有庳:明分公义与私恩 265

(四)他者与寻求正义的不同方式 268

三、私域自治与公域法治 271

(一)无讼与私域自治 272

(二)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274

(三)法家的诠释及其与儒家的比较 277

四、儒家法治论 283

(一)礼的法学定性 284

(二)儒家的法治意识 291

(三)法治与人治辨正 295

(四)礼法、人情与人的尊严 302

第7章 合外内之道——儒家公德私德论 310

一、公德与私德辨正 311

(一)从“儒家公德阙弱论”说起 311

(二)公私领域与公德私德 317

二、仁之私己性与公共性 320

(一)为仁由己:仁与个体德性的完善 321

(二)仁者爱人:仁与群体价值的关怀 327

(三)从七位仁者看仁之公私性 334

三、恕与社会交往伦理 336

(一)恕的形式结构 337

(二)恕道之所以为金律 340

四、儒家忠德之真谛 346

(一)忠之一般义 346

(二)“与人忠”与社会交往伦理 349

(三)“君臣之忠”与公共事务伦理 354

五、儒家孝道与公私生活 360

(一)前儒家之孝的政治向度 360

(二)儒家之孝的家庭伦理转向 364

(三)家庭孝德的政治意义 370

(四)家庭孝德与社会公德 376

(五)家庭孝道与社会公义 378

六、从儒家看道德与政治之关系 384

(一)为政者之个人道德的公共性 384

(二)道德价值之于政治的范导性 387

参考文献 393

后记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