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上编 两宋(960—1279年) 9
第一章 转换开新的宋代文化 9
第一节 风物昌熙的物质文化 9
一、传统农业的时代变化 9
二、工艺科技事业的兴盛 14
三、商品贸易与市场经济的勃兴 17
第二节 继往开来的制度文化 21
一、区域结构演变的文化意义 21
二、经济制度转换的文化作用 27
三、政治结构变化的文化影响 31
第三节 人文毓秀的精神文化 34
一、文化普及与雅而俗化趋向 34
二、集大成意识与反传统精神 38
三、三教演化与理学兴起 41
第二章 工艺成就与科技文明 45
第一节 三大发明的文化贡献 45
一、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45
二、印刷管理与版权保护 54
三、火药应用与兵器进步 59
四、航海指南与造船技术 66
第二节 工艺技术及其文化价值 71
一、织染技艺与艺术创意 72
二、建筑技术与艺术风格 74
三、瓷器制作与艺术特色 77
四、金银漆器与艺术效果 81
五、纸墨笔砚与文化发展 83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光辉成就 86
一、观天文,究地理 87
二、明数理,辨物性 89
三、精医药,昌农学 92
第三章 礼俗与社会文化 97
第一节 礼俗文化的发展 97
一、服饰器物的流变 97
二、婚丧礼仪的发展 101
三、岁时信仰的时尚 107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特色 111
一、茶文化 111
二、酒文化 117
三、食文化 122
第三节 体育竞技的兴盛 129
一、球类运动 129
二、竞技表演 135
三、棋艺掷技 141
第四章 学校与书院 148
第一节 京师学校的复兴 148
一、国家最高之学 148
二、专科技艺之学 155
三、特设专门之学 159
第二节 地方教育的发达 163
一、地方官学的发展 163
二、州县之学的管理 168
三、乡塾私学的普及 171
第三节 书院文化的高扬 181
一、书院的传承与发展 181
二、著名书院与教育特征 189
三、书院文化与学术繁荣 200
第五章 文学与艺术 208
第一节 辉耀千秋的宋词 208
一、宋词的艺术创意 208
二、北宋词人的佳作 210
三、南宋词人的成就 214
第二节 留芳后世的宋代诗文 219
一、宋诗未必“味同嚼蜡” 220
二、宋诗的艺术成就 222
三、宋文的艺术风格 230
第三节 匠心别具的宋代艺术 235
一、书法与金石学 235
二、绘画艺术 239
三、舞乐与曲艺 242
第六章 文献整理与史学成就 246
第一节 文献整理与文化重建 246
一、馆阁制度与四部大书 246
二、官修当代之史 251
三、前代正史的重修 255
第二节 私家撰史与体裁创新 260
一、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260
二、史书新体裁 264
三、私修当代之史 267
第三节 目录学、音韵学与政书 273
一、目录学的时代发展 274
二、音韵学的主要成就 277
三、政书的体例与价值 279
第七章 宗教演化与儒学发展(上) 286
第一节 宋代的佛教 286
一、宋代皇帝与佛教发展 286
二、佛教诸宗的演化 292
三、禅宗的兴盛与流变 298
第二节 宋代的道教及其他宗教 301
一、道教的狂热与赓续 301
二、道教的门派与名道 307
三、其他宗教 311
第三节 儒士与释道 314
一、儒、释、道之融合 314
二、士人与释道 318
三、援释道入儒学 323
第八章 宗教演化与儒学发展(下) 329
第一节 宋代儒学发展 329
一、宋学之兴 329
二、“宋初三先生”与李觏 336
三、王安石的“新学” 339
第二节 北宋理学 347
一、“濂学”与“象数学” 347
二、“关学”与“洛学” 352
第三节 理心之间与浙东之学 360
一、“朱子学” 361
二、“心学”与“朱陆异同” 370
三、浙东事功之学 377
下编 辽夏金元(916—1368年) 389
第九章 南北交流的辽代文化 389
第一节 因俗而治 389
一、辽朝的建立和发展 389
二、北、南面官制 393
三、斡鲁朵与捺钵 396
第二节 礼仪风俗 399
一、契丹诸仪与汉礼 399
二、婚姻与丧葬 402
三、社会风俗 406
第三节 文字、教育、科举和宗教 410
一、契丹文字 410
二、教育和科举 412
三、宗教 415
第四节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418
一、文学艺术 418
二、科学技术 421
第十章 蕃汉兼备的西夏文化 425
第一节 建国立制 425
一、西夏王朝的建立 425
二、政治制度的发展 428
第二节 礼仪风俗的演变 432
一、礼仪制度 432
二、社会风俗 435
第三节 西夏文、蕃汉学和宗教信仰 439
一、广泛流传的西夏文字 439
二、蕃学和汉学 442
三、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444
第四节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448
一、文学艺术 448
二、科学技术 450
第十一章 趋向融合的金代文化 453
第一节 金朝统治制度的确立和演变 453
一、完颜部联盟的成长与金朝的建立 453
二、勃极烈制与猛安谋克制 457
三、从“用本国制度”到“兼采辽、宋” 461
第二节 礼仪风俗 464
一、“诸事草创”与“详定礼仪” 464
二、婚姻与丧葬 466
三、女真之俗与汉风 470
第三节 文字、教育、科举与儒学 474
一、女真文字和教育 474
二、科举 477
三、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 480
第四节 文学艺术与宗教信仰 483
一、文学艺术 483
二、宗教信仰 487
第五节 科学技术 492
一、天文历法与制作技术 492
二、医学 494
第十二章 元朝:“采行汉法”的轨迹 497
第一节 蒙古部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97
一、蒙古部的强盛与漠北的统一 497
二、蒙古国的建立与征服战争 500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502
第二节 政治制度和礼仪风俗 506
一、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506
二、礼仪制度的采用 508
三、社会风俗 510
第三节 文字、教育和科举 513
一、蒙古文字 513
二、学校和书院 515
三、科举制度 517
第四节 哲学思想 519
一、理学的继承与传播 519
二、理学流派 520
三、“异端”思想与无神论思想 522
第十三章 元朝:交流中的复兴 525
第一节 宗教的发展 525
一、佛教 525
二、道教 528
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布 530
第二节 文学艺术 532
一、戏曲 532
二、诗词 534
三、绘画与书法 536
第三节 史学 537
一、辽、金、宋“三史”的纂修 537
二、私家史学著作 539
三、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 541
第四节 科学技术 542
一、农学 542
二、医药学与营养学 544
三、天文历数 545
四、地理学 547
五、工程与制作技术 549
第十四章 中外文化交流 552
第一节 与高丽的交流 552
一、儒学教育与取士 553
二、汉籍的流传与刊刻 559
三、文学艺术与佛教 561
四、科学技术的引入 564
第二节 与日本的交流 568
一、儒学的传入与发展 568
二、佛教交流与演化 571
三、科技与文化 575
第三节 与越南的交流 581
一、儒学思想 581
二、文学艺术与史学 587
三、科学技术 590
第四节 与东南亚和南亚的交流 593
一、东南亚 593
二、缅甸与尼泊尔 596
三、印度 598
第五节 与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交流 601
一、阿拉伯世界 601
二、欧洲 605
参考文献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