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全书绪论 3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3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7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8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13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20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22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25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26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29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33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 37
绪论 37
第一章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44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的进步 44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45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46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47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50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53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57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59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59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61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 62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64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65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69
第三章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73
第一节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73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74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76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77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78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79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79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81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82
第十节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 85
第十一节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和“夷之蒐” 88
第四章 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90
第一节 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 90
第二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 94
第三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98
第四节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 104
第五节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109
第六节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112
第七节 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116
第八节 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118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123
第一节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 123
第二节 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 126
第三节 关于伪《邓析子》 128
第六章 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30
第一节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 130
第二节 孙武和《吴孙子》 131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32
第四节 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133
第五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135
第六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137
第七节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 139
第七章 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141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兴起 141
第二节《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142
第三节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143
第四节 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144
第五节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146
第六节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148
第七节“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152
第八节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155
第九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157
第八章 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159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 159
第二节 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160
第三节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 163
第四节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165
第九章 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168
第一节 所谓“逸民” 168
第二节 杨朱的“为我”思想 171
第三节《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 174
第四节《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