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2
徐爱录 2
徐爱引言 2
新民还是亲民 4
寻找至善的两个歧途 6
心即理 7
精一之功也需要学问思辨 9
知行不合一全因私欲 10
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 13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 17
道心与人心 18
圣人删述“六经”的本意 19
祖述尧舜并不是要复古 25
经与史不分家 27
徐爱跋:法喜的来源 29
陆澄录 31
专注在天理上 31
好名的毛病 32
圣人之心如明镜 33
道理明白,在事上却做不了主 35
上达与下学不可分 36
“宁静存心”不一定就是“未发之中” 38
追求大道,自然具备多种才能 39
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41
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 43
仁、义、礼、智是同一个东西 44
学习要有次第 45
浩然正气,连鬼都怕 47
正名很重要 48
忧患之日正是用功之时 50
有事无事常养气 51
不要把内圣外王割裂 53
武王未尽善 55
执着于中庸也是病 56
一点私念引出众多恶相 58
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60
奇怪的颠倒 61
知心则知道、知天 62
心体不纯,知识无用 63
在念头上做功夫 64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65
心物不可分 66
无所偏倚是中 68
学习就是存养本心 71
真用功的人总是很少 72
八目只是一个明明德 74
仁心从孝悌生发 76
薛侃录 79
持志如心痛 79
善心更真切是功夫增长的标志 80
圣人心同,才力可能不同 81
朱子晚年悔倒做 84
周敦颐不除草 85
为学须有头脑 89
做学问忌好名 91
“替圣人争分量”背后的心思 92
体用一源 94
用天理来滋养身心 95
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要领 96
立志贵专一 98
居敬、穷理是一件事 99
从诚意到正心的一跃 102
在独知处下功夫 104
诚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功夫 106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107
为圣之心最宝贵 110
“未发之中”的味道要自己体会 111
做功夫需持久磨炼 112
率性而行需要诚意的功夫 113
不要把圣人的教导教条化 116
诚意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117
中卷 120
钱德洪序 120
答顾东桥书 123
潜藏的门户之见 123
知行要并进 124
知行分离的两种恶果 126
把自己的根器弄清楚 128
即物穷理有可能变成玩物丧志 131
见解要清清楚楚,不要似是而非 133
门外人先不要乱说门内风景 136
格物、致知、诚意的含义 139
权变的基础在于精察天理 140
知识越多,入道可能越难 144
茅茨土阶也可以称为明堂 147
礼乐名物无关乎作圣之功 150
拔本塞源论 153
王阳明心声 156
答周道通书 161
志之真切 161
何思何虑与必有事焉 163
圣人气象 164
要在事上磨炼 166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 167
不要随便说是非 168
性与气不可分 169
答陆原静书(一) 171
良知是无始无终的观照力 171
致良知即是养生 172
答陆原静书(二) 174
学以去其昏蔽 174
体用一源 175
观其大略不必拘泥于文字 176
“能戒慎恐惧者”方是良知 179
养生的背后或是私欲 181
越求越得不到的困惑 182
“戒惧克制”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 184
良知原本自明 186
学着遵循良知 187
反身而诚,乐在其中 189
良知之体,皦如明镜 190
钱德洪跋 192
答欧阳崇一 193
做学问要抓住关键 193
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 195
不能将做事和致良知分成两件事 196
智者不欺人,也不被人欺 198
答罗整庵少宰书 201
两种讲学方式 201
恢复《大学》古本的原意 202
格物已经说尽一切 203
心不忍却不得已而为之 206
真诚之语 209
答聂文蔚(一) 210
不被肯定,心无郁闷 210
万物与我一体 211
仕与不仕——修道人永远的难题 214
圣者之乐 217
答聂文蔚(二) 219
康庄大道 219
勿忘勿助的前提是必有事焉 220
在文义上的牵强附会 223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 224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225
最耽误人的病 227
情同一体 229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230
教约 232
下卷 236
陈九川录 236
身、心、意、知、物本是一件事 236
意念只能正,不能息 239
心静不为物扰 240
功夫不分内外 241
稳当快乐的诀窍 242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244
真做功夫的人邪念自消 245
用功而不得要领的人 247
病中快乐即是功夫 248
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248
在工作中格物 250
亲承教诲有实效 251
伤食之病 252
圣人也是学而知之,众人也是生而知之 252
黄直录 254
人心是天、渊 254
各随分限 255
一念发动处就是行 256
圣人并不是万事通 257
善恶是相对而言的 258
率性与修道 259
容貌举止关乎内心 260
做文章要随才力所限而为 261
怒而不动气 262
不着相 263
黄修易录 264
去恶即善 264
做功夫不能急功近利 264
确立志向 265
性、气不可分 267
做功夫不可“助长” 268
灵根因私欲不得生长 269
不可动气责人 270
卜筮即天理 271
黄省曾录 273
无适无莫,义之与比 273
思无邪总括“六经” 274
因材而教 275
逝者如斯 276
人只贵于自修 277
圣人有大气象 278
圣学真血脉 279
钱德洪录 281
立必为圣人之志 281
静坐和磨炼不可偏废 282
做功夫不能急 283
良知是人的名师 284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285
万物都在良知的变化中 286
告子病源 288
万物与我同体 289
天下无心外之物 290
谈《大学》中的“厚薄” 290
生死念头最难勘破 292
药方 292
良知需自己探求 293
圣人不重预测,尤重见几 294
圣人只是能致良知 295
周公气象 296
圣贤只是为己之学 297
巧、力非两事 298
是非是个大规矩 299
七情都是良知的运用 300
踏踏实实地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301
不妨有异处 302
功夫全在自己 303
元声只在心上求 305
学者的常见过失 307
苏、张也是圣人之资 308
未发与已发 309
性无定体 310
一天游历古今世界 311
圣人的真血脉 312
满街人都是圣人 314
邹谦之的德行 315
天泉证道 316
钱德洪附记 319
黄以方录 321
学与思是一回事 321
格、致、诚、正的具体含义 322
王阳明格竹 324
童子也能格物、致知 325
立言宗旨 326
凡知觉处便是心 328
尊德性需要道问学 329
在声色货利上致良知 330
看那看不见的,听那听不到的 331
鸢飞鱼跃 332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333
即时去除私心 333
心无杂念 334
人心与物同体 335
有心与无心 337
仁者悯物之心 338
傲是人生的大病 338
至简至易,至精至微 339
问难是大功德 340
国裳请字 341
钱德洪跋 341
附录 陆东风独家解读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