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景观与建筑 1
1.1.1 景观 1
1.1.2 建筑 2
1.1.3 景观建筑 3
1.1.4 园林建筑 4
1.2 现代景观建筑的特点 6
1.2.1 工程技术与艺术结合 6
1.2.2 国际化与地方文化结合 7
1.2.3 景观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 7
1.3 景观建筑与设计师 11
1.3.1 设计师应具备的理念 11
1.3.2 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 11
2 景观建筑的渊源 14
2.1 认识的产生 14
2.1.1 景观建筑认识的起源 14
2.1.2 东西方设计思想的差异 15
2.2 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 20
2.2.1 中国古典园林 20
2.2.2 中国园林建筑 23
2.2.3 中国民居建筑 30
2.3 外国古典园林及建筑 37
2.3.1 古埃及与古西亚园林建筑 37
2.3.2 日本古代园林及建筑 40
2.3.3 欧洲园林及建筑 45
2.4 西方近现代园林及建筑 52
2.4.1 西方近现代园林的产生与发展 52
2.4.2 美国的现代园林 53
3 景观建筑的艺术属性 57
3.1 现代艺术与景观建筑 57
3.1.1 三位巨匠的贡献 57
3.1.2 艺术语言的多元化 58
3.2 现代景观建筑的实践 68
3.2.1 概念艺术的特殊视角 68
3.2.2 未来主义的速度与动感 70
3.2.3 从大地艺术中寻找灵感 71
3.2.4 极少主义的启示 73
3.2.5 大众文化的波普艺术 78
3.3 艺术运动中的景观建筑设计 79
3.3.1 工艺美术运动 79
3.3.2 新艺术运动 81
3.3.3 无意识艺术创作 81
3.4 现代景观建筑 85
3.4.1 大师及作品 85
3.4.2 现代主义的景观建筑 91
3.4.3 后现代主义的景观建筑 93
3.4.4 解构主义的景观建筑 93
3.5 生态意识下的景观建筑 96
3.5.1 关于生态景观 96
3.5.2 代表作品 97
3.6 高科技条件下的景观建筑 100
3.6.1 新材料的运用 101
3.6.2 建造技术 102
3.6.3 照明技术 103
3.6.4 数码技术 104
3.7 仿生景观建筑 105
3.8 商业化的景观建筑 108
4 景观建筑的设计原理 110
4.1 景观建筑的发展趋势 110
4.1.1 形式与要素趋向多元 110
4.1.2 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111
4.1.3 功能面向现代生活 111
4.1.4 自然与生态的理念 111
4.2 景观建筑的形式语汇 112
4.2.1 形状 112
4.2.2 色彩 114
4.2.3 肌理 115
4.2.4 光影 117
4.2.5 形态场 118
4.3 景观建筑的形式美法则 120
4.3.1 多样与统一 120
4.3.2 节奏与韵律 123
4.3.3 均衡与对称 124
4.3.4 对比与调和 125
4.3.5 比例与尺度 126
4.3.6 主从与重点 128
4.4 设计立意与风格定位 130
4.4.1 继承传统历史文脉 130
4.4.2 借鉴艺术的表现形式 134
4.4.3 吸取现代建筑风格 136
4.4.4 运用先进材料技术 139
4.5 景观建筑的设计程序 141
4.5.1 场地分析 142
4.5.2 游人行为与心理分析 143
4.5.3 交通与流线分析 143
4.5.4 使用功能分析 145
4.6 常见的造型手法 146
4.6.1 三维延伸 147
4.6.2 三势均衡 148
4.6.3 形体隐藏 148
4.6.4 艺术展示 149
4.7 景观建筑的结构选型 151
4.7.1 框架结构 151
4.7.2 混合结构 151
4.7.3 木结构 151
4.7.4 钢结构 152
4.7.5 空间结构 153
4.7.6 索膜结构 154
5 景观建筑的经典实例 156
5.1 北京故宫建筑群 156
5.2 北京天坛建筑群 161
5.3 北京圆明园建筑群 163
5.4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建筑群 168
5.5 印度泰姬·玛哈尔陵墓 170
5.6 美国流水别墅 173
5.7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178
5.8 西班牙巴塞罗那新植物园健身中心 180
5.9 日本滋贺县美秀美术馆 182
5.10 西班牙马德里才西展览馆 185
5.11 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露天音乐厅 187
5.12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国家馆 189
5.13 澳门科学馆 190
5.14 日本播磨科学公园管理室 192
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