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进化的背景 3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化的地理基础 3
第一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 3
第二节 地理的文化功能 5
一 早熟的大河文明 5
二 土地的社会价值 12
三 辽阔的国土与文化融合 21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背景 37
第一节 人类初始集团的社会导向 37
一 家国同构 38
二 “千年田八百主” 43
三 孝的泛化 48
第二节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 52
一 “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54
二 官与阀 63
三 传统政治文化的定势 67
第三章 中国文化传统的社会载体 7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70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1
二 传统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 82
第二节 中国汉文字 87
一 汉文字的性质与特点 87
二 汉字的形体与构造 88
三 汉文字的文化功用 91
第二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诸要素 97
第四章 哲学 9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流风 97
一 阴阳启行 97
二 多元之秋 101
三 举本统末 105
四 寓“通幾”于“质测” 108
第二节 百家渊薮中的双星 111
一 “以和天人”的儒家 112
二 “不离于宗”的道家 118
三 儒道互补——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质 123
第三节 “易穷则变,变则通” 129
一 “天”:行之有常 130
二 “道”:自古固存 134
三 “理”:是非之宗 136
四 “气”:万物始基 138
五 “体用”:车乘相备 140
六 “性”:善恶之争 143
七 “命”:机缘有自 146
八 “理势”:自然必然 148
九 “知行”:认识与效验 150
第五章 宗教 154
第一节 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 155
一 现世实用 156
二 和平宽容 158
三 政教分离 160
第二节 佛教 161
一 源流和教理概观 161
二 东渐的历程 164
三 同化的趋向 166
四 遗迹东土 174
第三节 道教 177
一 根系本土 177
二 性命兼修 184
三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87
第六章 文学 19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 191
一 诗化的倾向 191
二 乐观的精神 194
三 含蓄蕴藉之美 196
四 “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198
第二节 古代诗歌与散文 203
一 声情并茂的诗歌 203
二 气盛言简的散文 21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 221
一 通俗尚奇的小说 221
二 殊途归流的戏剧 230
第七章 史学 23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 237
一 累世不断 237
二 体裁多样 238
三 官修私撰,百科之首 239
四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241
五 鉴戒垂训,以史鉴今 24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243
一 巫史分离 243
二 成熟与定型 244
三 盛世之荣 246
四 新纪元前的徘徊 24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籍的体例 249
一 通贯古今的纪传体 249
二 坐迩寝远的编年体 253
三 异体补正的纪事体末体 256
四 垂范后昆的典志体 258
五 明析是非的史论体 260
六 正源归流的学案体 261
七 小以见大的方志体 262
八 引垂载远的工具书 263
第八章 科技 265
第一节 古代科技体系的基本特点 265
一 原始自然观的演进 265
二 整合思维中的独特机制 270
三 实用传统的强化 271
第二节 古代科技的形成与发展 274
一 科技的渊源与分立 274
二 平缓累进的历程 284
第三节 中西科技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96
一 科技的异源比较 296
二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来 298
三 近代的省悟与抉择 301
第九章 艺术 304
第一节 古代艺术的主要特征 305
一 虚实相生,异质同构 305
二 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材 310
三 学悟一体,不滞于耳目 315
第二节 传统绘画的审美价值 318
一 内涵——忘形得意 318
二 笔墨技法——生命之线 325
三 构图布景——虚空之道 333
第三节 传统音乐的内感状态 340
一 和的境界 341
二 乐是心本,心为乐体 355
三 神汇韵和,援土培根 363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369
第十章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369
第一节 通观衢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 370
一 整一性 370
二 动态性 373
三 连续性 377
第二节 智圆行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 382
一 理性化 382
二 平和化 387
三 程式化 393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束语) 396
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