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如何看待“中国发展道路” 1
第一章 可供选择的政治发展范式 4
一 政治发展涉及的多种因素 4
二 基于主导性因素的不同政治发展范式 6
三 民众对影响国家发展因素的看法 8
第二章 “经济决定论”与“经济诱导型”范式 10
一 “经济决定论”政治发展范式的理论解释 10
二 “经济诱导型”政治发展范式涉及的理论问题 12
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认识 14
四 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复制性” 18
五 政策的关键性作用 19
六 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政治发展范式选择 21
第三章 “制度化”范式 25
一 “制度化”政治发展范式的理论依据 25
二 “威权体制转型”与“政治体制改革” 27
三 中国制度体系的三个“不变” 30
四 “政府转型”体现的中国制度体系的调适性 33
五 制度变化的政策诱因 37
六 中国未选择“制度化”范式的理由 39
第四章 “民主化”范式 43
一 对民主与“民主化”的理解 43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选举民主” 46
三 “组织型民主”的发展 48
四 “协商民主”的扩展 50
五 对“网络民主”的不同看法 52
六 “充权民主”的重要性 53
七 中国“民主化”的三种思路 55
第五章 “法治化”范式 59
一 法律与法治 59
二 当代中国的宪政诉求 61
三 “先政策,后法律”的经验模式 63
四 “依法治国”与“文件治国”的关系 65
五 作为努力方向的“法治化”范式 66
第六章 “文化决定论”范式 68
一 研究政治文化的意义 68
二 百年来的中国“文化转型” 69
三 “两个不彻底”带来的问题 77
四 五种文化范式的选择 79
五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矛盾性及政策的影响 82
第七章 “公民社会”范式 85
一 “公民社会”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85
二 公民权利保障:社会转型的基础 87
三 多种形式的公民参与:社会转型的动力 88
四 与政府合作的社会组织:社会转型的重要载体 89
五 臣民向公民的转换:社会转型的表征 92
六 发展“公民的社会”: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目标 94
七 “公民社会”范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96
八 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00
第八章 “社会冲突”范式 103
一 社会冲突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视角 103
二 反映认同与危机关系的政治发展范式 105
三 当代中国社会不同种类的冲突 110
四 “积极冲突”与“消极冲突” 114
五 中国社会需要的七种安全 115
六 注重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118
七 社会冲突影响政治发展的基本认识 121
第九章 “全球化”范式 124
一 政治发展的外力影响 124
二 “全球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125
三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28
四 国际压力下的中国发展道路选择 130
五 应对国际压力的政策范式 134
第十章 政党与政策 136
一 “政策”与“公共政策” 136
二 公共政策的分类 138
三 政策在政治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141
四 中国共产党的绝对政策主导权 143
五 中国共产党决策理念的转变 148
六 自觉意识与精英体制 150
七 政策的“合法性”和“认授性” 153
第十一章 “政策主导”范式 157
一 中国民众的“政策依赖性” 157
二 “政策主导”政治发展范式 163
三 “政策主导”政治发展范式与其他范式的不同 167
四 “政策主导”政治发展范式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170
五 维系“政策主导”政治发展范式的重要条件 174
第十二章 “政策民主”与政治体制改革 177
一 “政策民主”的基本定义 177
二 “政策民主”与“选举民主”之间的优先选择 180
三 中国政策模式的基本特征 182
四 中国公民的政策参与 185
五 “政策民主”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187
主要参考书目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