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大要&周曰济编 民国十三年(1924)中华书局排印本 1
第一章 伦理学概论 7
第二章 伦理学之意义 8
第三章 我国固有之伦理学说 10
第一节 天命 10
第二节 性道 13
第三节 诚敬 16
第四节 中 18
第五节 知仁勇 19
第六节 忠孝 21
第七节 节义 22
第八节 礼教 24
第九节 法律 26
第十节 义与利 27
第十一节 法古与知今 29
第十二节 用世与避世 31
第十三节 周末诸子之要旨 33
第十四节 汉唐以后之伦理学说 35
第四章 新输入之伦理学说 43
第一节 出世间论 43
第二节 学派 45
第三节 权威说 46
第四节 行为论 46
第五节 良心论 51
第六节 至善论 53
第七节 公善论 56
第八节 本务论 57
第九节 德论 60
伦理学要领&林砺儒著 民国十三年(1924)北京文化学社印行排印本 65
第一章 道德研究之由来及其必要 77
第二章 何谓伦理学 81
第三章 行为及品性之道德的意义 87
第一节 行为 88
第二节 品性 91
第四章 意志自由问题 96
第一节 问题之由来 96
第二节 神学的见解 97
第三节 哲学的见解 98
第四节 科学的见解 100
第五节 原因与自由 104
第六节 决意原因与责任 110
第七节 决意之原因与品性 113
第五章 目的与善恶之区别 116
第一节 人生目的即辨善恶之究竟的基础 116
第二节 目的体认为自律之条件 121
第三节 目的语无上命法之普遍性 124
第四节 行为之动机与结果 128
第五节 最高目的之统一性—目的与手段 134
第六章 道德生活之里面—良心 138
第一节 主观的道德意识 138
第二节 良心之由来 143
第三节 良心作用之正确与谬误 151
第四节 良心之进化 161
第七章 道德之表面—功用 167
第一节 快乐幸福 167
第二节 进化的快乐 174
第八章 道德生活之自我 181
第一节 我与非我 182
第二节 克己与自执 185
第三节 自爱与仁爱 192
第四节 真我实现 199
第九章 本务之性质 207
第十章 制约的自由与差别的平等 215
第十一章 德 225
第一节 节制 230
第二节 勇敢 232
第三节 公正 234
第四节 明哲 236
第十二章 道德之进步与人生观 239
儒家的伦理思想&薛正清著 民国十六年(1927)北京关学社排印本 255
第一篇 绪言 265
第一章 儒的训诂 265
第二章 儒家名辞的成立 268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价值 276
第四章 儒家思想与伦理学 280
第五章 伦理学与现今的社会 287
第二篇 儒家思想的渊源 288
第六章 家庭制度 290
第七章 五典五教 293
第八章 厚生主义 301
第九章 谦让 311
第十章 理性 316
第十一章 执中 317
第三篇 孔子上 319
第四篇 孔子下 334
第十二章 形式的抑系正鹄的 334
第十三章 经验的抑系直觉的 342
第十四章 实践问题 358
中国伦理思想ABC谢扶雅著 民国十八年(1929)世界书局排印本 425
第一章 引论 441
第二章 中国伦理底基本观念 451
第一节 天 451
第二节 道 462
第三节 性(命) 473
第三章 中国伦理底最高理想 491
第一节 个人的理想 491
第二节 社会的理想 520
第四章 本务论 531
第一节 对己的本务 531
第二节 对他的本务 539
中国伦理观及其学理的根据&[日]李淇著 陈筑山译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排印本 569
一 中国的伦理观及人性 589
二 阴阳相待性的本体论和伦理之学理的根据 601
三 动植物性论和大家族主义的伦理观之学理的根据 619
四 万有性命体之本质的通有性论和伦理的学理之根据 654
五 人性论和大家族主义的伦理观之学理的根据 672
六 国家的社会人生之本质当为『纯粹性命的』乃至『伦理的』—伦理之本质 705
七 国家的社会人生之形态的表现为『物欲的』从而为『政治经济的』—社会规范生成之原理 705
八 中国之伦理观及将来之世界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