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1
第一节 研究课题 3
第二节 研究视角 8
1.台湾史研究的固有脈络 9
2.电影史研究的「中心-边陲」 20
3.作为一种方法性概念的电影 25
第三节 研究架构 35
第一章 在台湾: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电影人 41
第一节 绪论 43
第二节 电影的区隔式普及与统制 48
1.市场的形成(-1920年代中期) 50
2.市场的扩张与多样化(1920年代中期-1930年代中期) 60
3.市场的一元化(1930年代中期-1945年) 69
第三节 电影接受情况上的特徵 83
1.日治时期台湾的民族主义与电影接受情况 85
2.台语解说所造成的「临场式本土化」 95
3.电影接受情况的特徵与电影制作不发达的关系 98
第四节 「交涉」的各种样貌 104
1.殖民地台湾人的电影制作活动 104
2.台湾人的非营利电影放映活动 118
第五节 小结 132
第二章 赴上海:被暗杀的电影人——刘呐鸥 141
第一节 绪言 145
第二节 中日战争前中国的电影普及与管制 149
1.现代都市「上海」的多样特质 151
2.电影市场的扩大(-1920年代) 153
3.南京政府的电影统制与电影界的政治化(1928.1937年) 156
第三节 脱离「帝国」 167
1.「殖民地出身者的不幸」 171
2.「心底无国旗」者的立足之地 174
第四节 在上海的电影活动 180
1.从文学到电影 180
2.从左翼批判到向国民党靠拢 184
3.电影理论与电影制作之间的分歧 193
第五节 南京的国民党电影摄影棚 201
第六节 「孤岛」上海的电影统制 210
1.战时下的上海电影界与国民党的电影统制 211
2.「对日协力」 216
3.暗杀的背景 230
第七节 小结 237
第三章 前往重庆:被遗忘的电影人——何非光 245
第一节 绪言 249
第二节 对殖民主义的抵抗 257
1台中:1913-1927年 259
2.东京:1927-1928年 262
3.台中:1928-1931年 264
第三节 上海的「他者」 266
1.殖民地出身的「他者」 268
2.作为演员进入电影界 272
3.作为「他者」的「反派」 276
第四节 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电影统制 280
1.战争时期新闻片的制作 281
2.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成立 284
3.流通与上映网络的确保 288
4.委托香港电影界制作 291
第五节 在重庆的电影活动 294
1.在东京进行戏剧活动再前往重庆 294
2导演何非光面临的权力政治 301
3.「他者也有脸孔(表情)」之论述 317
第六节 小结 323
终章 331
后记 351
参考文献 359
图表清单 395
索引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