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通史 3 秦汉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俞启定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303156115
  • 页数:52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秦代的教育 1

第一节 “禁私学”“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 1

一、以法治国、禁锢言论的传统 1

二、焚书禁学、以法为教政策的实施 4

第二节 “行同伦”——推进社会教化的措施 10

一、昌明法度、匡正异俗的教化目的 10

二、显明纲纪、各遵职分的教化内容 16

第三节 吏事学习制度 19

一、吏员的培养 19

二、吏员道德行为规范 21

第二章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24

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治”下的文教政策和民间教学活动的恢复 25

一、统治者在政策上的调整 25

二、“黄老”政治 28

三、民间教学活动的恢复 34

第二节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37

一、黄老政治的弊端 37

二、儒家与黄老学派之争 38

三、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 41

四、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 47

第三节 西汉中叶后独尊儒术政策的体现和调整 53

一、儒学成为治国的主要理论工具 53

二、儒学在政治作用上的局限性 55

三、“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措施 60

第四节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64

一、教育为治国之本地位的确立 64

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66

三、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社会风尚的形成 69

第三章 汉代的经学教育 73

第一节 儒家各经研究和传授的发展 74

一、《诗》学 74

二、《书》学 76

三、《礼》学 80

四、《易》学 82

五、《春秋》学 85

六、《论语》学和《孝经》学 88

第二节 经学教育的特点 90

一、经学教育的价值 90

二、章 句之学和训诂、义理之学 91

第三节 师法家法的经学传授体系 95

一、师法家法的概念及性质 95

二、博士官学依师法家法而立 99

三、师法家法对经学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01

四、师法家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05

第四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和师法家法的削弱 109

一、古文经学的发掘及今古文经学的分野 109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 113

三、师法家法的削弱 116

第五节 经学教育统一的趋势 119

一、通经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119

二、石渠阁议经和白虎观议经 122

三、熹平石经 125

四、郑玄集大成的经注 127

第四章 汉代的教育行政与中央官学 130

第一节 教育行政和学校体系 131

一、教育行政 131

二、学校教育体系 133

第二节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 134

一、太学的兴办 134

二、太学办学的发展 136

第三节 太学的教师 139

一、太学博士的职掌 139

二、博士的待遇及升迁 142

三、博士的选用 145

第四节 太学的学生与教学 150

一、招生途径 150

二、太学生身份构成 153

三、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56

四、考试与结业出路 160

第五节 太学生的干政活动及鸿都门学的创办 164

一、太学生干预政治活动的兴起 164

二、东汉末年的太学生干政和“党锢”事件 167

三、与太学分庭抗礼的鸿都门学的创办 170

第六节 君主教育和贵戚教育 173

一、君主教育 173

二、太子教育 176

三、宫廷贵戚教育 178

四、诸侯王教育 179

第五章 汉代的地方官学和社会教化 182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行政体制背景及文翁兴学 183

一、地方官制及职能对学校兴办的影响 183

二、文翁兴学 185

第二节 地方官学设置 188

一、朝廷关于地方官学的政策 188

二、地方官学的设置 192

第三节 地方官学基本制度 196

一、地方官制中的教官 196

二、地方官学的学生 200

三、地方官学的教学 201

第四节 社会教化 205

一、社会教化的实施体制 205

二、社会教化的内容与方式 208

三、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211

第六章 汉代的私学和家庭教育 215

第一节 私学的办学 216

一、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216

二、私学的办学者 219

三、私学的办学形式 222

第二节 私学的学生及教学 225

一、学生 225

二、教学内容 230

三、教学方法及师生关系 233

四、教育成效 236

第三节 蒙学和蒙养教材 237

一、蒙学的兴办 237

二、蒙养教材 239

第四节 家庭教育 243

一、家世传授 243

二、家教和家诫 246

三、女子教育 249

第七章 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 253

第一节 汉代选士制度的建立 254

一、汉高祖的求贤尝试 254

二、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 256

三、汉武帝时选士制度的建立 258

第二节 贤良方正 261

一、荐举贤良方正的实施 261

二、贤良方正的举荐标准及得人情况 266

第三节 孝廉 268

一、荐举名额 268

二、荐举对象及条件 269

三、东汉中叶后增试限年举措 274

第四节 察举其他科目 279

一、茂才 279

二、明经和童子郎 282

三、敦厚、有道 284

四、勇猛知兵法 286

五、察廉、尤异、治剧 287

六、辟除 288

第五节 察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及流弊 289

一、察举制度的基本特点 289

二、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 292

三、察举制度的流弊 294

第八章 建立封建官方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 301

第一节 汉初黄老学派的教育思想 301

一、汉初的黄老学派 302

二、崇德尚贤的文教政策思想 302

三、贵柔守谦的修身思想 305

四、执一得要的教学思想 308

第二节 陆贾、贾谊偏重儒家的教育思想 310

一、陆贾的教育思想 311

二、贾谊的教育思想 317

第三节 《淮南子》综合儒道的教育思想 324

一、关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25

二、论教化的基本思想 330

三、论人的才智 332

四、论教学的主要观点 334

第九章 儒家教育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339

第一节 汉代儒学奠基者——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339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40

二、王者以教化为大务 344

三、教化以儒学为主体 353

四、修身、治学当明善心以返道 360

第二节 司马迁以经学传授为主线的教育发展史观 368

一、传授经学的思想主线 368

二、《史记》中的教育观 374

第三节 《盐铁论》中儒法教育思想的论争 378

一、“本末”之争与教化的地位 379

二、“义利”之争与教化的作用 381

三、“礼法”之争与教化的目的 383

第四节 刘向父子巩固儒家正统地位的教育思想 385

一、设庠序、隆教化为兴邦之本 386

二、勤学问、修德性为立身之本 389

三、六经为学问之本 392

四、仁义为德教之本 396

第十章 汉代经学教育思想 399

第一节 经学教育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399

一、教育思想的儒学化 400

二、经学的学习价值论 403

三、经学的学习方法论 413

四、经学教育与尊师观念 416

第二节 官方权威的经学著述——《白虎通》中的教育思想 419

一、破除章句之学、正定经义的宗旨 419

二、以封建纲纪为核心的政教模式 420

三、学以求觉、治性、致道 422

四、师生之道兼君臣、父子、朋友之道 425

五、民有质朴,不教不成 426

第三节 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的教育思想 430

一、教育思想的学术基础 431

二、人之心皆有仁义,教之则进 434

三、设大学庠序之官,修德学道 438

四、行有常,明其要,求心解,以渐进 442

五、尊师重道,以正教之 448

第十一章 儒家教育思想的反思和深化 451

第一节 扬雄捍卫儒学正统的教育思想 451

一、张其纲纪,谨其教化 453

二、学者,所以修性也 455

三、大人之学也为道 457

四、君子强学而力行 460

五、师者,人之模范也 462

第二节 汉代杰出的思想批判家——王充的教育思想 464

一、化性移俗的教化作用 465

二、推崇鸿儒的人才标准 471

三、博通致用的治学内容 475

四、知物由学的认识途径 478

五、专精透晓的为师资格 483

第三节 班彪、班固和班昭的教育思想 486

一、论西汉文教政策 487

二、论人品与教化 489

三、班昭论女教 491

第四节 王符、荀悦、徐斡的教育思想 494

一、王符的赞学、本教与察贤思想 495

二、荀悦的才性与教化思想 501

三、徐斡的治学思想 505

结语 512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514

参考文献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