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通史 清代卷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303156092
  • 页数:6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了中国清朝的教育制度。编者从教育制度自身的特点出发,在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多层次复杂联系中,精密考证重要的教育史实,详细描述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深入把握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评价教育制度的利弊得失。

第一章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想 1

第一节 朱之瑜的教育思想 1

一、论教育和社会 1

二、论人性和教育 3

三、论教育目标 4

四、论教育内容 6

五、论道德教育 7

六、论学习 9

第二节 陈确的教育思想 10

一、人性论与教育思想 10

二、知行观与教育思想 19

第三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31

一、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 31

二、抨击科举制度,提出“取士八法” 34

三、论教育内容 36

四、教学思想 39

五、论教师 42

第四节 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44

一、“实学”的内容及其教育意义 44

二、教育内容与治学论的“实学”特点 48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5

一、论教育的作用 55

二、关于教学思想 57

三、论道德和道德修养 59

四、论教师 62

第二章 清代实学教育思想 65

第一节 梅文鼎的教育思想 65

一、梅文鼎实学思想渊源及历史背景 66

二、梅文鼎专攻数学的学校规划 69

三、更新天文历数教材 72

第二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75

一、批判传统教育 76

二、主张学校为“人才之本” 77

三、“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79

四、强调“习行”的教学法 81

五、劳动教育思想 83

第三章 清代理学教育思想 86

第一节 孙奇逢的教育思想 87

一、心性说与教育的基础 87

二、教育的价值及其道德目标 93

三、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方法论 97

第二节 陆世仪的教育思想 101

一、人性善的本体论证明与教育的起点和目标 101

二、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体系 105

第三节 李颙的教育思想 112

一、论教育的价值 112

二、论道德教育的一般原理 115

三、论教学 121

第四节 张伯行的教育思想 124

一、“学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124

二、以“经义”“治事”为主的教育内容 126

三、“致知力行”的教学思想 128

四、儿童教育思想 130

五、学校教育与取士制度改革思想 132

第四章 考据学派的教育思想 136

第一节 戴震的教育思想 136

一、培养“理民”治安的“贤才” 137

二、“由词通道”的经学教育和科技教育思想 139

三、扩充学问以“明理解蔽” 146

四、论道德及道德教育 155

第二节 焦循的教育思想 162

一、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163

二、治生与修身的德育论 168

三、因材量时、博学多闻、自出性灵的教学论 175

第三节 阮元的教育思想 186

一、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187

二、培养“通天地人之道”的通儒 191

三、“专勉实学”的教学内容 192

四、教学原则 200

第五章 实学教育思想的兴起与理学教育的终结 209

第一节 科技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209

一、科技教育课程的复兴和发展 209

二、科技教育课程产生的历史条件 213

第二节 “成性”学说的新突破 215

一、关于“成性”学说的变革 215

二、实学教育思想家关于“成性”学说的新见解 217

第三节 知行结合思想的新见解 221

一、关于知识的来源与获得 222

二、关于“知”与“行”的结合 223

三、关于通过“行”获得与辨明真知问题 225

四、知识的价值在于“行” 227

五、教学的目的在于“著行” 229

六、“行”是知识的基础 229

七、“知”“行”具有改造自然与变革社会的科学内容 231

第四节 求实致用的一代新学风 233

一、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末流空谈心性的批判 233

二、“经世”实用学风的发展 236

三、“质测”考察的科学思想方法 240

四、崇尚由怀疑以求真理的精神 243

第六章 近代新学教育思想的前驱 246

第一节 龚自珍的实学教育思想 250

一、龚自珍实学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250

二、龚自珍实学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 253

三、以通经致用和史学经世为依据的“师儒论” 257

第二节 魏源的实学教育思想 262

一、论经术与治术的统一 263

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教育主张 270

第七章 太平天国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教育思想 274

第一节 洪秀全反孔的文化教育思想 274

一、终生奋斗的人生道路 275

二、反孔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280

第二节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思想 289

一、革命经历和重要著作 289

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观 293

第八章 洋务教育思潮 301

第一节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301

第二节 洋务教育思潮勃兴过程中的论争 306

一、三场论争的概况 306

二、论争观点的分析 310

第三节 洋务派首领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教育思想 316

一、历史转折关头中的矛盾人物 316

二、折中新旧的教育主张 318

第四节 张之洞的《劝学篇》与中体西用思想 326

一、张之洞其人 326

二、《劝学篇》其书 327

三、对《劝学篇》的评价 333

第九章 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潮 336

第一节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教育观 336

一、“天崩地解”的时代和早期维新教育思潮的形成 337

二、冯桂芬的教育观 338

三、王韬的教育观 343

四、郑观应的教育观 350

五、何启、胡礼垣的教育观 355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教育思想 364

一、求变思想的端倪 364

二、变法维新教育思想的肇基 367

三、维新教育思想体系 376

第三节 严复的维新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382

一、独树一帜的教育救国论 384

二、对旧教育及洋务派教育思想的批判 386

三、智、德、力诸方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论 388

四、讲求实用的教育内容论 390

五、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论 392

第四节 维新教育思想与洋务教育思想的论争 395

一、伦理观念和人才标准的差异和论争 395

二、“中学”与“西学”之争 397

三、学校与科举之争 403

第十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育思想的兴起 407

第一节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407

一、论教育的作用 408

二、关于发展教育的构想 412

三、德育思想 417

四、论教与学 424

第二节 邹容、陈天华的教育思想 428

一、邹容的“革命教育”思想 428

二、陈天华的“警世”教育思想 435

第十一章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 446

第一节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演变 446

一、晚清进步人士“兴女学”的主张 447

二、维新派“女子教育为强种保国之本”的女子教育观 449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的女子教育观 456

四、以提高妇女自觉意识为主导的激进民主主义的女子教育观 463

第二节 女子教育的宗旨及其实质 467

一、注重女德的培养 467

二、强调实际能力的锻炼 471

第三节 新旧思想在女子教育上的论争 477

一、倡女学与禁女学之争 478

二、贤妻良母主义与反贤妻良母主义之争 480

第十二章 近代留学教育思潮 488

第一节 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与洋务留美、留欧教育思潮 489

一、容闳的留学救国思想与洋务留美思潮的兴起 489

二、洋务派的海防忧患意识与留欧教育思潮的兴起 506

第二节 留日教育思潮与辛亥革命前夜的教育思想 521

一、留学日本的多元动机论 522

二、来自日本的启示——“善学战者存”的拿来主义价值观与重教思想 526

第三节 近代留学教育的反思 535

一、视留学为“求药”,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清末留学教育始终 535

二、留学乃“过渡舟楫”,留学活动成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540

三、留学被纳入清政府“中体西用”的囹圄 548

第十三章 近代教会教育思想 554

第一节 不平等条约下的教会教育及其宗旨 555

一、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教活动 555

二、鸦片战争后的教会教育及其宗旨 559

第二节 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教育主张 569

一、从“孔子或耶稣”到“孔子加耶稣”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569

二、从“科学是上帝的婢女”到“科学成为宗教的盟友”的教学思想 574

三、从培养“受洗入教”的教徒到培养“未来的领袖和指挥者”的教育目的论 581

四、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586

第三节 教会教育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591

一、教会学校引入西方科学,给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传统教育内容以冲击 591

二、教会学校的产生、发展给中国教育变革以启迪 597

三、教会女子教育为中国女子接受新学问、新知识开辟了蹊径,并给封建礼教以冲击 599

第四节 对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的评价 603

一、教会教育的宗教性贯穿始终,且教会教育与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为“同路人” 603

二、教会学校与传教士在近代西学东渐中成为媒介和桥梁 605

三、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从客观上对中国加快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起了一定激励作用 609

结语 611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 613

参考文献 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