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2
中国雕塑科学化&郭乾德 2
中国艺术的演变及其前途&郭乾德 13
中国雕塑形式语言发展的艰难选择&何力平 16
走向毁灭的雕塑形式创新&何力平 26
瞒天过海——伪现代与伪民族主义变脸&何力平 31
雕塑中的新叙事语言与现代灵魂&何力平 35
体验“过程”的意义——论雕塑的第四维空间&焦兴涛 39
“边缘”的雕塑和雕塑的“边缘”——遭遇“双年展”&焦兴涛 45
图像vs雕塑&焦兴涛 50
雕塑,不仅仅是视觉的&焦兴涛 55
情感与技巧&李占洋 59
解析雕塑中的符号传达&彭娣 64
雕塑创作中的理性活动及科技介入&龙宏 68
中国肖像雕塑随谈&朱尚熹 72
谈雕塑空间&朱尚熹 76
论雕塑与三维幻觉意识&谢彬 86
雕塑的现场——展示空间的价值与意义&唐勇 90
后现代装置:当现成品入侵艺术&唐勇 95
质感肌理与情感&张朤 100
“内延空间”与“外延空间”身份的重新定义——探寻雕塑表现方式的一种新的可能性&龚吉伟 106
再识雕塑语言——材料——论雕塑中材料的内在精神性&彭汉钦 117
创作与评论 124
生活和创作中的一些体会&郭其祥 124
与劳动人民共命运&龙德辉 128
为农民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伍明万 134
歌乐山烈士群雕创作后记&叶毓山 137
生活·探索——代创刊词&叶毓山 140
是思想深沉&王官乙 142
重庆长江大桥雕塑零感&王官乙 144
耳闻目睹——出访札记&王官乙 148
形体·空间——兼谈当前的雕塑创作&余志强 155
生命流程&余志强 160
日本雕塑参观随感&潘鹤 郭其祥 程允贤 161
艺术家的理性&龙宏 164
雕塑转身——记川美雕塑系第四届学生作品年展&谢彬 168
人间万象——从火车站到丽都&李占洋 170
现场的力量——记“2004中国建筑工地先锋艺术展”&焦兴涛 172
物语&焦兴涛 175
“彼—此”的想象&焦兴涛 178
教学研究 182
近年来我院创作的回顾&叶毓山 182
漫谈雕塑教学改革&余志强 192
教学杂感&余志强 198
从素描到雕塑&刘威 200
“发现”的价值&孙闯 204
人体泥塑训练中的形体要素&孙闯 208
人物雕塑创作中的夸张与变形&孙闯 213
小型雕塑&唐巨生 217
把脉当代雕塑教育——观“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有感&朱尚熹 226
钢铁温情——金属焊接雕塑&谢彬 229
离开具象的“综合构成”&曾岳 232
餐前开胃菜——关于引入《外部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的尝试&徐慧敏 236
关于景观雕塑专业设计课程中“系统观”思维能力的培养&唐艳 239
景观雕塑 244
浅谈国外城市雕塑中的空间关系&余志强 244
城市雕塑与景观雕塑概念辨析——漫谈雕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何力平 247
环境雕塑与空间结构&何力平 249
雕塑·景观——公众零距离&曾 岳 254
景观建筑vs雕塑&龙宏 264
应该以公共艺术替换城市雕塑&朱尚熹 268
公共艺术谈——一份来自实践的报告&朱尚熹 272
关于我国城市雕塑发展的思考&朱尚熹 284
北京“百件奥运雕塑”述评&朱尚熹 290
建筑与雕塑在造型上的融合趋势&徐慧敏 297
景观雕塑的情感化设计&唐艳 302
浅议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的融合&唐艳 308
收租院 316
创作谈(1965——1996)(选摘)&《收租院》泥塑创作组 316
回首《收租院》&王官乙 321
《收租院》创作回忆录&王官乙 324
对蔡国强《威尼斯收租院》获国际金奖的三点疑问&王官乙 342
泥塑《收租院》的语言特征&何力平 345
雕塑《收租院》评论(选摘)&孙闯 余志强 王官乙 隆太成 348
《收租院》热展法兰克福&申晓南 355
大足石刻 360
安岳石窟与大足石窟的雕刻艺术研究&赵树同 360
报恩道场宝顶山——读经札记&李巳生 365
也谈《牧牛道场》——走进大足石刻&孙 闯 375
《十大明王》造像方法谈——走进大足石刻&孙闯 378
大足摩崖石龙的造型艺术&孙闯 381
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龙德辉 384
编译访谈 392
贾姆博洛尼亚的泥塑稿和他的雕塑技巧&〔英〕查尔斯·阿维利著 余志强译 392
雷蒙·马松访问记&余志强 396
罗马肖像&朱尚熹编译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