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时代(1891—1904) 1
1家乡和家庭 1
2年轻守寡的母亲 9
3入家塾,拜孔夫子 16
4“穈先生”讲故事 21
5从拜神到打菩萨 25
第二章 上海求“新学”(1904—1910) 31
6乡巴佬变成“新人物” 31
7读《天演论》、《新民说》 36
8作者、编者、记者 42
9脚气病与做诗 49
10浪荡子痛改前非 54
第三章 西乞医国术(1910—1917) 62
11弃农学文 62
12几乎做了基督徒 67
13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 73
14共和与帝制问题 78
15从杜威攻实用主义哲学 83
16真博士,还是假博士? 88
第四章在新文化运动洪流中(1917—1921) 97
17《新青年》、北大、陈胡 97
18娶了一位小脚夫人 105
19打孔家店 118
20教“中国哲学史” 126
21赞扬毛泽东和孙中山 133
22林纾笔下的“狄莫”与“秦二世” 139
第五章 文学革命(1917—1922) 144
23首举义旗 144
24文学观念的革新 150
25最先“尝试”白话新诗 156
26翻译有功,创作无力 165
27造一个中国的“娜拉” 169
28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175
第六章 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 182
29“国粹”与“国渣” 182
30疑古精神 188
31用历史演进法考证小说 192
32对金圣叹“一分为二” 196
33开创“新红学” 202
34与鲁迅的交往 214
35“考据癖”的乐趣 218
第七章 在歧路上(1919—1926) 223
36“问题与主义”之争 223
37《努力》谈“好政府主义” 229
38“不想替帝国主义辩护”? 235
39二进宫 239
40在孙、陈、段之间 245
41女师大风潮前后 251
第八章 欧美之行(1926—1927) 259
42在莫斯科 259
43海外读敦煌卷子 263
44往西去! 268
45经日本返国途中 272
第九章《新月》、人权及其他(1927—1930) 275
46在上海重整新月社 275
47中公校长偶作冰人 280
48“人权运动”始末 288
49“五鬼乱中华” 300
50“传记热”与《四十自述》 304
第十章“独立”的诤臣(1930—1937) 309
51“人权”余波 309
52《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 315
53与民权保障同盟的分歧 321
54他所希望的蒋介石 326
55唱对日不抵抗低调 331
56大青山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的遭遇 338
第十一章 新文化余晖 343
57白话文与“大众语” 343
58孔子的再评价 347
59南游的风波 352
60“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 358
61“一二·九”运动 364
62与苏雪林论鲁迅 368
第十二章 过河卒子(1937—1949) 373
63由低调到抗战 373
64赴美欧作国民外交 377
65书生大使 382
66旧金山—伦敦—北平 391
67北大、“国大”两副乱摊子 397
第十三章 飘零的晚年(1949—1962) 408
68纽约寓公 408
69《自由中国》的风波 418
70热闹背后的孤寂 426
71学者与小贩 436
72在“围剿”与欢会中倒下 439
第十四章 传余 448
73丧葬 448
74遗著 452
跋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