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朝鲜古代奴隶社会的哲学 9
第一节 朝鲜奴隶制社会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9
第二节 古朝鲜、扶余、辰国奴隶社会中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第二章 三国及统一新罗时期的哲学 18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三国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 18
第二节 三国时期和统一新罗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 23
一、对自然的唯物主义的理解 24
二、三国时期的无神论思想 25
第三节 三国和统一新罗时期儒学和佛教的传播及其发展 26
一、三国和统一新罗时期儒学的传播及其代表者的哲学思想 26
二、三国时期和统一新罗时期佛教的传播及其代表者的哲学思想 33
(一)圆测的唯识论哲学 37
(二)元晓的佛教哲学 39
(三)义湘的华严宗哲学 43
三、三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传入及其发展 44
第三章 朝鲜高丽时期哲学思想 49
第一节 高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49
第二节 高丽时期佛教哲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56
一、高丽时期佛教哲学的基本特点 56
二、高丽时期佛教哲学的代表人物 58
(一)均如的佛教哲学思想 58
(二)义天的天台宗思想 61
(三)知讷的禅宗思想 67
(四)慧谌的禅宗思想 73
第三节 高丽时期排佛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76
一、崔承老的抑佛扬儒思想 76
二、李奎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79
第四章 高丽末李朝初期哲学思想 90
第一节 14世纪两朝交替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90
第二节 程朱理学的初期传播者 93
第三节 14世纪朝鲜朱子学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96
一、14世纪朝鲜朱子学的基本特点 96
二、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98
(一)李穑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太极说 98
(二)郑梦周的社会伦理观 105
(三)郑道传的排佛思想 106
(四)权近的客观唯心主义 119
第五章 李朝前半期的哲学思想 127
第一节 李朝前半期哲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27
第二节 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34
一、金时习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 134
二、徐敬德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48
第三节 李朝前半期朱子学的代表人物 160
一、赵光祖的哲学思想 160
二、李彦迪的哲学思想 169
三、李滉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174
四、李珥的理气二元论 188
第六章 李朝后半期哲学思想 203
第一节 李朝后半期哲学思想演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哲学斗争的特点 203
一、李朝后半期哲学思想演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203
二、李朝后半期哲学斗争的特点 209
第二节 李朝后半期朱子学的进一步没落与崩溃 216
一、李朝后半期朱子学内部烦琐的“礼论”之争及其腐朽性和反动性 216
二、金长生的“礼论”与性理之学 217
三、宋时烈的“理先气后”的唯心主义与“王道政治”的政治思想 220
四、奇正镇、李震相的唯心主义哲学及儒教唯心主义的破产 223
第三节 李朝后半期实学派哲学及社会政治思想 226
一、实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226
二、实学派的哲学及社会政治思想 246
(一)李晬光对学问的“实事求是”态度和“太极”即气的唯物主义 246
(二)柳馨远的哲学唯物主义与进步的社会改革思想 248
(三)李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进步的政治改革思想 254
(四)洪大容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 266
(五)朴趾源的进化论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279
(六)朴齐家的无神论与“北学议” 290
(七)丁若镛的“太极”即气的唯物主义与集实学思想之大成 296
第四节 李朝后半期反朱子学的“异端”哲学——汉学和王阳明学派 306
一、李朝后半期反朱子学思潮的抬头 306
二、汉学派的主要代表尹镌和朴世堂 307
(一)尹镌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 307
(二)朴世堂的气一元论与反朱子学 315
三、王阳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318
第五节 李朝后半期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334
一、任圣周的“太和之气”的唯物主义 334
二、崔汉绮集朝鲜气一元论之大成 338
第七章 朝鲜近代哲学思想 350
第一节 朝鲜近代哲学思想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哲学斗争的特点 350
一、朝鲜近代哲学思想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350
二、朝鲜近代哲学思想斗争的特点 358
第二节“卫正斥邪”论的重新抬头与朱子学的彻底破产 360
一、“卫正斥邪”论的重新抬头 360
二、柳麟锡的“道出于天,而存乎人心”的唯心主义和守旧与变易兼有的社会政治思想 363
第三节 开化派与金玉均的哲学及政治思想 368
一、开化思想的兴起和开化派的甲申政变 368
二、金玉均的唯物主义倾向与进步的政治思想 373
第四节 东学思想和甲午农民战争 377
一、东学思想及崔济愚的神学唯心主义 377
二、甲午农民战争的领导者全琫准的社会政治思想 385
第五节 爱国文化运动者的哲学及社会政治思想 394
一、李沂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394
二、朴殷植的“儒教求新论”和启蒙思想 401
三、申采浩“大我”是“万有之主”的唯心主义与“维新自强”的爱国思想 408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