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概念与对象 2
二、文献综述 8
三、研究思路 15
四、方法论设定 18
五、创新之处 22
第一章 数字媒介与批评场域的新变 23
第一节 批评场域的结构、资本与惯习 23
一、位置、占位与关系 23
二、“资本”的构成与转换 27
三、惯习的形塑、特征与危机 32
第二节 批评场域中的斗争、共谋与炒作 37
一、专家与草根对文学“合法性”的争夺 38
二、符号暴力、误识与共谋 43
三、媒体批评的介入与炒作 52
第三节 接纳、归附与试水:互动的尝试与困境 56
一、学院、专家的“接纳”与写手的“归附” 56
二、传统作家的“试水” 60
三、互动的困境 63
第二章 个体与人群:批评主体的精神分析 69
第一节 专业批评家的网络生存:自我的幻象与调整 69
一、“凝视”的转换与权力的衰微 70
二、前台与后台:自我的幻象 74
三、从立法者到阐释者 78
第二节 草根批评者的群体性存在:狂欢及其幻象 82
一、“追文族”:读写互动与共同体意识 84
二、“草根游民”:冒犯、躲避与身体政治学 93
三、狂欢的困局与幻象 97
第三章 认知困境与批评方法、解读策略的设定 104
第一节 赛博空间与“再现”危机 104
一、文本海洋与“精神分裂” 105
二、“规训”空间与身心沉浸 109
第二节 寓言式批评与整体性研究 115
一、“潜水采珠人”与寓言式批评 116
二、“认知测绘”、“总体性”与整体研究 124
第三节 抵抗、盗猎与微观政治学 127
一、行走的修辞学:“使用”中的盗猎 128
二、价值的辩证法:抵抗的悖论 134
第四章 批评话语的转型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138
第一节 话语的转型:从独白到交互 138
一、专家的“术语”与草根的“行话” 138
二、“共同体”的内部循环与松散人群的“在场”交互 143
三、批评功能的弱化与强化 149
第二节 文学公共领域的可能、困境与现实 153
一、可能:身体的“隐匿”与精神的对话 154
二、困境:语言暴力、群体压力与符号权力 156
三、现实的尝试:“龙空论坛”与“小众菜园” 159
第三节 由“文学”到“社会”:文学批评公共性的重塑 165
一、批评的学院化与公共性的丧失 166
二、“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可能性结合 170
三、普遍的法团主义与知识分子国际 174
结论: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与“业余性”的生成 178
参考文献 182
后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