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各界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5
胡耀邦、屈武、胡厥文、李默庵、缪云台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7
各地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16
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社论〕&人民日报社 17
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 19
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 23
毛泽东同志给白浪滔天的一封书简 24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叶剑英 25
列宁论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张磊 27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胡绳 31
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民主、工业化问题&胡绳 37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辛亥革命&李时岳 49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金冲及 57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林增平 60
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黎澍 63
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问题&章开沅 89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戴逸 李文海 95
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教训&李侃 97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胡绳武 99
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宣传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林家有 123
辛亥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段本洛 141
武汉民族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郭莹、何晓明 151
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洪丝丝 167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会党&吴雁南 171
从“反满”到“五族共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政策)&彭英明 181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林增平 189
清末立宪运动的几个问题&乔志强 203
辛亥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唐传泗、徐鼎新 211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推动作用&黄逸平 219
辛亥革命的两种起义方式(武装起义与和平光复)&李希泌、白吉庵 227
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武装起义的战略方针&夏林根 233
评光复会&杨渭生 239
血沃江汉 功垂千秋(辛亥武昌首义史迹要览)&皮明庥 247
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电文一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63
《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序言&李新 275
试论南京临时政府的两个阶段&唐上意 279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研究札记)&彭明 287
辛亥革命大事记&李江浙 291
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刘大年 293
介绍《孙中山全集》第一卷&黄彦 299
孙中山和社会主义&郑则民 317
论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张启承、郭志坤 321
孙中山的早期思想及《上李鸿章书》&王汝丰 327
孙中山哲学思想特点的初步探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林嘉声 331
关于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的几点探讨&段云章 103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杨立强、沈渭滨 117
孙中山对帝王思想的批判&齐祯东 341
孙中山与民粹主义&杨子纬 347
略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杨文质 353
论孙中山三大政策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李益然 361
论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思想&崔盛河、阎树恒 367
孙中山与义和团运动&赵矢元 375
孙中山为创建共和国而斗争的伟大功勋&陈锡祺 383
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的孙中山&尚明轩 405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整顿吏治的批示和命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09
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之间的孙中山&赵矢元 411
建国以来孙中山研究概况&程奇 417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日本(兼论宫崎寅藏与孙中山的关系)&周一良 419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人&李吉奎 26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武昌开幕 30
屈武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48
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章开源评述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国内论文的成就和特色)&丁文 56
李先念会见参加过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十位老人 62
国内外来宾献赠辛亥革命文物和礼品 87
纪念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在武昌结束 88
列宁对辛亥革命的支持和赞扬&魏泽焕 101
《近代史研究》(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专号)目录 102
辛亥革命前后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马鸿谟 140
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的爱国主义&吴雁南 150
关于《星洲同盟会录》&朱立文 170
工人群众对辛亥革命的支持&朱学范 180
辛亥革命学术会议在东京开幕 210
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兆猷 225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樊竞 232
辛亥时期两首军歌&张蕙芳 274
一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专著(介绍《辛亥革命史》)&龚书铎 319
孙中山与列宁&李一凡 320
略谈孙中山对欧美民主制度的批评&李宪涛 340
孙中山八下南洋&洪达 351
孙文、黄兴生死交&白启寰 352
旧三民主义 360
孙中山与李大钊的革命友谊&陈丁福 374
孙中山三次赴台的革命活动&费毓龄 382
孙中山与闢生堂医馆&徐国地 408
九十一天,功绩长存(访南京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杨开民 410
战后日本出版的孙中山传记图书目录&袁韶莹 418
孙中山思想在国外传播的一例&江天蔚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