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1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2
第一章 戴维·莫利的生平与传播思想发展 29
第一节 童年的媒介经历与传媒研究旨趣的启蒙 29
一、童年的电视体验与媒介消费研究的缘起 30
二、海外的文化读物与身份认同研究的启蒙 32
第二节 曲折的求学之路与宿命般的伯明翰经历 33
一、一波三折的求学之路 34
二、宿命般的伯明翰经历 36
第三节 伯明翰辉煌时期的传媒受众研究成果 37
一、文化研究视角的受众研究:对《银幕》理论的批判 38
二、《每日电视:〈全国新闻〉》:对文本威力的质疑 41
三、“家庭电视”研究:生活情境中的电视消费研究 43
第四节 人类学视角的介入与学术轨迹的转折 46
第五节 后现代地理学影响下的媒介研究新视角 50
第六节 英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危机与发展思考 52
一、转变狭隘的正统性心态,学习别国的学术传统 53
二、发展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回应科技的革新 54
第二章 戴维·莫利传播思想的理论溯源 56
第一节 西方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56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媒效果研究 57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诠释性立场 61
三、政治经济角度的传媒批判 64
四、交锋中推进的传媒研究新视角 67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传媒研究的学术传统与理论成果 73
一、伯明翰学派传媒研究的学术传统 74
二、伯明翰学派传媒研究代表人物的理论成果 80
三、伯明翰学派对传媒研究领域的贡献 93
第三章 新型受众理论与家庭收视行为研究 97
第一节 研究溯源与新范式的提出 98
第二节 新型受众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 100
一、前提:“封闭”结构的文本与“积极”解读的受众 101
二、立场:“交叉话语”空间中的“矛盾召唤” 104
三、核心:文本重构与阶级/意义系统之间的关系 106
第三节 新型受众研究范式的发展与转变 109
一、体裁模型:突破“编码/解码”模式研究文本/受众关系 109
二、家庭电视消费的人种志:家庭收视语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 113
三、双重焦点:家庭电视消费研究的新视角 115
四、修辞研究:新语境下重构受众与媒介关系 120
第四节 理论批判与价值重估 123
一、历史视角下的理论批判 124
二、研究方法论的价值重估 134
第四章 后现代地理下的政治传播思想 145
第一节 全球化媒介建构下的后现代地理 147
一、媒介新秩序与民族认同危机 147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后现代地理 150
第二节 后现代地理下的传播权力与新的文化认同 153
一、超越决定论逻辑的后现代地理学研究 154
二、全球化媒介对“西方主义”认同的建构 157
三、媒介新体系下社会群体政治文化的衰败 161
四、后现代环境中传播权力的跨文化运作效力 165
第三节 后现代地理学视角下的“现代性”探索 171
一、“去西方化”视角下的现代性的地理研究 172
二、超越全球化模式发展现代性的区域理论 177
三、后现代语境下释解城市对现代性的演绎 181
第五章 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介技术研究 195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探讨家庭媒介消费的发展趋势 196
一、延续对“家”的探讨:被“媒介化”的家与“移动”的家庭体验 197
二、媒介“家居化”进程:传统价值框架下的新技术融入 200
三、媒介“个人化”趋向:重新定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202
第二节 在人类学视野解读家庭媒介消费的象征维度 208
一、家庭媒介消费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208
二、媒介技术在家庭中的社会性与象征性 211
三、家庭媒介的性别化消费与文化属性 215
第三节 新媒介技术生态下的媒介理论发展 221
一、重估威廉斯技术观:对“技术决定论”的再批判 221
二、技术“乌托邦”批判:对技术合理性悖论的反思 224
三、超越二元论思维:传统、现代性与新的媒介技术 229
第六章 戴维·莫利传播思想对中国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启发 233
第一节 传媒研究本土化:对理论跨语境移植的思考 234
一、“去西方化”视角下发展“扎根理论” 235
二、因地制宜:文化研究理论的中国本土化 239
第二节 媒介研究方法论的启发借鉴 248
一、跨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 249
二、研究方法的实用主义选择 263
第三节 对中国传媒研究的现实影响与意义 266
一、为传媒文化“正名”:通俗文化就是政治 267
二、质疑收视率:实证性受众研究的前景 270
三、对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启示 275
四、新媒介生态下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的意义 280
结语 286
参考文献 293
一、英文资料 293
二、中文资料 298
索引 304
后记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