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学的定义和范畴 1
一、微生物 2
二、寄生虫 3
第二节 病原生物与机体的关系 3
一、共生 3
二、寄生物与宿主 4
第三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现状 5
第二章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8
第一节 病原生物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8
第二节 机体抗病原生物免疫 9
一、天然免疫 9
二、获得性免疫 11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传播与流行 13
第一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因素 13
第二节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点 14
第四章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控制 15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15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6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7
第二节 消灭传染源 18
第三节 切断传播途径 18
第四节 保护易感人群 18
一、人工主动免疫 19
二、人工被动免疫 20
三、计划免疫 21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23
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术语 23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24
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防护分级及设备要求 24
四、个人防护装备 25
五、实验室管理体系及安全工作行为 25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27
第六章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概论 2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7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7
二、细菌的结构 29
三、细菌形态学检查 38
第二节 细菌的生理 40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40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41
三、细菌的新陈代谢 44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 46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49
一、细菌的变异现象 49
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50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53
四、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57
第四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59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59
二、细菌的致病性 61
三、机体抗菌免疫特点 70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71
第五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74
一、细菌学诊断 74
二、血清学诊断 76
三、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76
第六节 临床细菌耐药及抗生素合理使用 77
一、临床细菌耐药状况 77
二、临床抗菌药物 78
三、临床细菌耐药的原因及分子机制 81
四、临床细菌耐药的防控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84
第七节 支原体特性 87
一、生物学性状 8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90
四、防治原则 90
第八节 衣原体特性 91
一、生物学性状 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9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94
四、防治原则 94
第九节 立克次体特性 95
一、生物学性状 96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97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98
四、防治原则 98
第十节 螺旋体特性 99
第十一节 放线菌特性 100
第七章 非细胞型微生物概论 102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103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03
二、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103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106
一、病毒的复制过程 107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11
第三节 病毒的抵抗力与变异 112
一、病毒的抵抗力 112
二、病毒的变异 113
第四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15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与类型 115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18
三、机体抗病毒免疫 120
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23
一、病毒感染的诊断 123
二、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127
三、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预防 129
第八章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概论 132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32
一、形态与结构 133
二、培养特性 135
三、变异性与抵抗力 136
第二节 真菌的感染与免疫 136
一、真菌的致病性 136
二、真菌的免疫性 137
第三节 真菌感染后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138
一、感染后检查方法 138
二、防治原则 139
第九章 机会致病病原体 140
第一节 肠杆菌科主要机会致病菌 141
一、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141
二、埃希菌属 142
三、克雷伯菌属 146
四、变形杆菌属 146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147
一、生物学性状 1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8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49
四、防治原则 149
第三节 鲍曼不动杆菌 150
一、生物学特性 15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5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51
四、防治原则 152
第四节 艰难梭菌 152
第五节 无芽胞厌氧菌 153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二、致病性 154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55
四、防治原则 155
第六节 肠球菌属 156
一、生物学特性 1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6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57
四、防治原则 157
第七节 白假丝酵母菌 158
一、生物学性状 1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59
四、防治原则 159
第八节 新生隐球菌 160
一、生物学性状 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61
四、防治原则 161
第九节 其他条件致病性真菌 162
一、曲霉 162
二、毛霉 163
三、肺孢子菌 164
第十章 经呼吸道感染的病原生物 166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167
一、结核分枝杆菌 167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17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73
一、生物学性状 17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77
四、防治原则 178
第三节 脑膜炎奈瑟菌 178
一、生物学性状 17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80
四、防治原则 181
第四节 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病原性细菌 181
一、军团菌属 181
二、嗜血杆菌属 183
三、鲍特菌属 184
四、棒状杆菌属 185
第五节 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和衣原体 188
一、肺炎支原体 188
二、肺炎嗜衣原体 190
第六节 正黏病毒 191
一、生物学特性 19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9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196
四、防治原则 196
第七节 副黏病毒 197
一、副流感病毒 198
二、麻疹病毒 198
三、腮腺炎病毒 200
第八节 冠状病毒 201
一、生物学特性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2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03
第九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204
一、鼻病毒 204
二、腺病毒 204
第十一章 经消化道途径感染的病原生物 207
第一节 志贺菌属 208
一、生物学性状 20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11
四、防治原则 211
第二节 沙门菌属 212
一、生物学性状 21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15
四、防治原则 216
第三节 螺杆菌属及弯曲菌属 216
一、螺杆菌属 216
二、弯曲菌属 218
第四节 弧菌属 220
一、霍乱弧菌 221
二、副溶血性弧菌 223
第五节 肉毒梭菌 224
第六节 其他经消化道感染致病菌 226
一、蜡样芽胞杆菌 226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227
第七节 肠道病毒 227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28
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229
三、肠道病毒71型 230
第八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 231
一、轮状病毒 231
二、杯状病毒 232
三、肠道腺病毒 233
四、星状病毒 233
第九节 经消化道传播肝炎病毒 234
一、甲型肝炎病毒 234
二、戊型肝炎病毒 236
第十二章 经创伤或输血传播的病原生物 23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239
一、生物学性状 2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43
四、防治原则 243
第二节 经创伤感染梭菌 244
一、破伤风梭菌 244
二、产气荚膜梭菌 246
第三节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248
一、放线菌属 248
二、诺卡菌属 249
第四节 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 250
一、乙型肝炎病毒 251
二、丙型肝炎病毒 258
三、丁型肝炎病毒 261
四、其他肝炎病毒 262
第五节 反转录病毒 264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65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 271
第六节 EB病毒 273
一、生物学性状 2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74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75
四、防治原则 275
第十三章 虫媒病原生物 277
第一节 致病性疏螺旋体 278
一、伯氏疏螺旋体 278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 279
第二节 立克次体 280
一、普氏立克次体 280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282
三、恙虫病东方体 283
第三节 乙型脑炎病毒 284
一、生物学性状 2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86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86
四、防治原则 287
第四节 其他虫媒病毒 287
一、登革病毒 288
二、森林脑炎病毒 289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289
第十四章 经性接触传播病原生物 291
第一节 淋病奈瑟菌 292
一、生物学性状 29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2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93
四、防治原则 293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294
一、生物学性状 2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9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296
四、防治原则 296
第三节 泌尿系统感染支原体 297
一、解脲脲原体 297
二、人型支原体 298
三、生殖支原体 298
第四节 沙眼衣原体 299
一、生物学性状 2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0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00
四、防治原则 301
第五节 阴道加特纳菌 301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 302
第十五章 经垂直传播病原生物 304
第一节 风疹病毒 305
一、生物学特性 3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5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305
第二节 巨细胞病毒 306
一、生物学性状 30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07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08
四、防治原则 308
第三节 细小DNA病毒 308
第十六章 动物源性病原生物 310
第一节 布鲁菌属 311
一、生物学性状 312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1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13
四、防治原则 314
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菌 314
一、生物学性状 3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6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16
四、防治原则 317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318
一、生物学性状 3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1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20
四、防治原则 320
第四节 其他动物源性细菌 321
一、贝纳柯克斯体 321
二、汉赛巴通体 321
三、土拉弗朗西斯菌 322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 323
一、生物学性状 3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4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25
四、防治原则 325
第六节 汉坦病毒 326
一、生物学性状 32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28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28
四、防治原则 329
第七节 狂犬病病毒 329
一、生物学性状 3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31
四、防治原则 331
第八节 朊粒 332
一、生物学性状 3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3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36
四、防治原则 336
第十七章 皮肤或经肤感染病原生物 338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339
一、生物学性状 33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39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40
四、防治原则 340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41
一、生物学性状 34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341
三、感染后检查方法 342
四、防治原则 342
第三节 其他疱疹病毒 342
一、人疱疹病毒6型 342
二、人疱疹病毒7型 343
三、人疱疹病毒8型 343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病毒 343
第五节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 343
一、皮肤癣真菌和角层癣菌/浅部真菌 344
二、皮下感染真菌 345
第十八章 医院感染及防控 347
一、流行病学 347
二、医院感染类型及病原特点 348
三、医院感染防控 350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353
第十九章 原虫概论 353
一、形态 353
二、生活史 354
三、致病 354
四、分类 355
第二十章 吸虫概论 357
一、形态 357
二、生活史 357
三、分类 358
第二十一章 绦虫概论 360
一、形态 361
二、生活史 362
三、生理 362
四、致病 363
第二十二章 线虫概论 364
一、形态 364
二、生活史 365
三、致病 365
第二十三章 消化系统寄生虫 366
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 366
一、形态 366
二、生活史 367
三、致病与流行 368
四、诊断 370
五、防治 371
第二节 其他阿米巴 372
一、非致病性阿米巴 372
二、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373
第三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 375
一、形态 375
二、生活史 375
三、致病与流行 376
四、诊断 377
五、防治 377
第四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 378
一、形态与生活史 378
二、致病与流行 379
三、诊断 379
四、防治 379
第五节 隐孢子虫 380
第六节 华支睾吸虫 381
一、形态 381
二、生活史 381
三、致病性及流行 382
四、诊断 383
五、防治 383
第七节 布氏姜片吸虫 384
一、形态 384
二、生活史 385
三、致病性与流行 385
四、诊断 386
五、防治 386
第八节 肝片形吸虫 387
第九节 阔节裂头绦虫 387
一、形态 388
二、生活史 388
三、致病与流行 389
四、诊断 389
五、防治 389
第十节 链状带绦虫 390
一、形态 391
二、生活史 391
三、致病与流行 391
四、诊断 393
五、防治 394
第十一节 肥胖带绦虫 395
一、形态 395
二、生活史 396
三、致病与流行 396
四、诊断 397
五、防治 397
第十二节 微小膜壳绦虫 398
一、形态 398
二、生活史 398
三、致病与流行 399
四、诊断 400
五、防治 400
第十三节 缩小膜壳绦虫 400
一、形态 401
二、生活史 401
三、致病与流行 402
四、诊断与防治 402
第十四节 似蚓蛔线虫 402
一、形态 403
二、生活史 403
三、致病与流行 404
四、诊断 405
五、防治 405
第十五节 毛首鞭形线虫 406
一、形态 406
二、生活史 406
三、致病与流行 407
四、诊断 407
五、防治 408
第十六节 蠕形住肠线虫 408
一、形态 409
二、生活史 409
三、致病与流行 410
四、诊断 410
五、防治 410
第十七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411
一、形态 411
二、生活史 413
三、致病与流行 414
四、诊断 415
五、防治 415
第十八节 粪类圆线虫 415
一、形态 416
二、生活史 416
三、致病与流行 416
四、诊断 417
五、防治 417
第二十四章 血液、骨髓、淋巴液寄生虫 418
第一节 疟原虫 418
一、形态与生活史 419
二、致病与流行 421
三、诊断 423
四、防治 424
第二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 425
一、形态 426
二、生活史 426
三、致病与流行 428
四、诊断 429
五、防治 430
第三节 锥虫 430
一、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431
二、枯氏锥虫 433
第四节 日本血吸虫 435
一、形态 436
二、生活史 437
三、致病性与流行 438
四、诊断与防治 440
第五节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442
一、形态 443
二、生活史 443
三、致病与流行 444
四、诊断 445
五、防治 446
第二十五章 组织寄生虫 447
第一节 刚地弓形虫 447
一、形态 447
二、生活史 448
三、致病与流行 449
四、诊断 450
五、防治 451
第二节 并殖吸虫 451
一、卫氏并殖吸虫 452
二、斯氏狸殖吸虫 455
第三节 曼氏迭宫绦虫 456
一、形态 457
二、生活史 458
三、致病与流行 458
四、诊断 460
五、防治 460
第四节 细粒棘球绦虫 461
一、形态 461
二、生活史 462
三、致病与流行 463
四、诊断 464
五、防治 464
第五节 多房棘球绦虫 465
一、形态 465
二、生活史 465
三、致病与流行 466
四、诊断 467
五、防治 467
第六节 旋毛形线虫 468
一、形态 468
二、生活史 468
三、致病及流行 469
四、诊断及防治原则 470
第七节 广州管圆线虫 471
一、形态 472
二、生活史 472
三、致病及流行 472
四、诊断及防治原则 473
第二十六章 性传播寄生虫 475
第一节 阴道毛滴虫 475
一、形态 475
二、生活史 476
三、致病及流行 476
四、诊断及防治原则 476
第二节 疥螨 477
一、形态与习性 477
二、危害 478
第三节 耻阴虱 478
第二十七章 医学节肢动物概论 479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79
一、形态特点 479
二、分类 480
三、发育与变态 480
第二节 危害 482
一、直接危害 482
二、间接危害 482
第二十八章 昆虫纲 484
第一节 概述 484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484
二、昆虫的口器 484
第二节 蚊 485
一、形态与习性 485
二、危害 486
第三节 蝇 487
一、形态与习性 487
二、危害 487
第四节 白蛉 488
一、形态与习性 488
二、危害 488
第五节 蚤 489
一、形态与习性 489
二、危害 489
第六节 虱 489
一、形态与习性 489
二、危害 490
第二十九章 蛛形纲 491
第一节 概述 491
第二节 蜱 491
一、形态与习性 491
二、危害 492
第三节 蠕形螨 492
一、形态与习性 493
二、危害 493
第四节 恙螨 493
一、形态与习性 494
二、危害 494
第五节 革螨 494
一、形态与习性 494
二、危害 495
第六节 尘螨 495
一、形态与习性 495
二、危害 496
参考文献 497
附录 重要病原感染后典型影像学资料 499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