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楚魂 3
第一章 楚魂与写影 3
第一节 解说楚魂 3
一 何谓楚魂 3
二 长期分裂、历史淀积的结果 3
三 由“风俗”入手分析 5
四 写影推考的基点 5
五 本章论旨的线索 6
第二节 西汉时楚夏心态之差异 8
一 “剽楚” 8
二 西汉时代依然存在深刻的楚夏分化对立 10
第三节 地域根性的社会薰陶作用 11
一 独尊儒学之前无共同信奉的育人标准 11
二 在地域根性熏陶下楚人成长的实例 12
三 即使受过儒学教养楚气也难脱净 14
第四节 楚人地域根性的文化升华举例 15
一 楚人的语态 15
二 楚人的服装 15
三 楚人的战术 16
四 楚人的歌舞 17
五 楚国的出土文物风格 19
第五节 对楚人心态之分析 20
一 从《史记·货殖列传》入手 20
二 从文字上推敲 21
三 地域根性的一致性和偏至性 21
四 行迹上各不相涉精神面貌显然相同 23
五 楚魂的构想与教养的素胚 26
第二章 《离骚》里的楚人情结 27
第一节 “人穷则反本”——《离骚》里的“援天引圣” 27
第二节 《离骚》所崇尚的耿介精神 29
一 “耿介”——楚人文化的心态所塑造出的尧舜形象 29
二 关于“耿介”的形象性说明 31
三 “耿介”——在中夏只属士阶层的情操,在楚却是楚人的灵魂蕲向 32
四 “耿介”精神贯串着屈原的天道观、政治观、历史观,与儒家德治论有同有异 33
第三节 屈原的政治品格不宜以中夏文化的中和格调求之 36
第四节 《离骚》——楚国文化淀积里挺生出来的奇葩 39
第五节 楚人强烈的君国观念亦是楚魂之所系 41
第二篇 史影 49
第一章 考证的方法 49
第一节 《史记·屈原列传》评屈有两歧义 49
第二节 比勘的主导思想 51
第二章 《史记》《离骚》比堪重现屈影 53
第一节 以三个基点比堪《史记》与《离骚》 53
第二节 班固评屈之谬与妙 60
第三节 《骚》文中有关屈原赋《骚》年岁之内证 67
一 “摄提贞于孟陬”之正解 67
二 赋《骚》岁月——《骚》文中的内证 78
第三章 比兴虚喻观屈影 88
第一节 《骚》文中指斥的四类人 88
第二节 《骚》文中词情最为凄婉痛绝的缘由 89
第三节 分析《骚》文揭穿芜秽芳草的比喻 91
第四节 考证揭示屈原“广植众芳”的改革意图 92
第五节 论证《骚》文虚用“兰”喻手法的历史文化价值 97
第四章 考证怀襄之际屈原活动 弥补史传空白 102
第一节 对《离骚》后半篇究实考证 102
第二节 评说王树枏的推想 107
第三节 剖析“春宫”、“少康”、“二姚”之谜底 110
第五章 神话喻言观屈影 115
第一节 实话虚论话巫咸 115
第二节 “陈辞”是屈原精气神的自我写影 118
一 “陈辞”是屈原自论其政学观点的结晶 118
二 独向重华“陈辞”是因重华拥有多重神圣光环 119
三 “陈辞”开篇前四句引子,唱断了女媭的詈声,引起了屈原深喟 120
四 “陈辞”以韵体写哲理文,却明鬯生动,一扫学究枯燥刻板气息 121
第六章 本篇结语 124
第三篇 湘灵 131
第一章 楚国巫教文化气氛及其美育作用 131
第二章 从《九歌》看《离骚》 137
第三章 《离骚》与《诗经·正月》篇对比 144
第一节 赏析《诗·小雅·正月》篇 144
第二节 比较《离骚》与《诗经·正月》 148
第四篇 诗统绎 155
第一章 上古把诗谣用作舆论载体 155
第一节 《诗经》里的怨风诽雅和《左传》《国语》里的舆人之诵 155
第二节 上古庶人非奴隶,有着下以风刺上的自由 164
一 考析上古歌谣的舆论效应 164
二 考析庶人对贵族的讽议 167
第二章 孔子“兴观群怨”的诗经观可以诠释上古一切诗谣的历史特质 174
第一节 上古诗论之精髓“兴观群怨”的统一观 174
第二节 诗之“兴”与“观”,古今诗歌所必具之特质 177
一 诗之“兴”的来源 177
二 诗之“观”应是观省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统 177
三 诗的审美反思之“观”与事理领悟之“观” 178
四 两例“断章取义”之“观” 179
五 “兴”与“观”是一切诗歌之灵魂 181
第三节 诗之“群”与“怨”,上古诗的群体亲和力与舆论职能 182
一 诗之“群”:古代小国寡民社会里的诗歌更具有亲和力 182
二 诗可以怨刺君长,以诗支持弱势群体 183
三 诗“可以怨”含有多大的民主性 184
四 以“群”节“怨”与以“怨”乱“群”之谣应予同等重视 186
五 “诗可以怨”的儒门正解 187
六 关于诗的“群”和“怨”的几层论点的概要 189
第四节 本章总旨 190
一 分别看待上古与中古诗的“兴观群怨”观 190
二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观 191
三 本文“兴观群怨”观的立论不同于王夫之 192
四 上古诗谣与中古文士诗其“兴观群怨”之精神风貌不同 193
第三章 《离骚》是新体政治讽喻诗 195
第一节 《离骚》沿袭往古“下以风刺上”的氏族遗风 195
第二节 《离骚》里的“群”和“怨” 198
一 剖析《离骚》之怨与《小雅》之怨的区别 198
二 赋《骚》酿成文字冤狱的缘由 200
三 司马迁论说赋《骚》缘由成为屈原身后最亲切悼词 203
四 怨谏统一起来解说诗统绎 207
第四章 本篇结语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