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主要概念阐释 3
一、少数民族 3
二、家族、文学家族、杰出文学家族、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 4
三、家族文学与地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8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的基本状貌和生成要素 9
一、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的分布及类型 9
二、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的基本状貌 14
三、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的兴衰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43
第二章 余氏家族的源流、联姻、境遇及文化转型 84
第一节 恒系后裔,承继扯勒家族血脉 84
一、西南彝族的起源与“六祖”分支 85
二、鳛部扯勒彝余氏家族世系述略 86
第二节 强强联姻,积淀政治文化优势 90
一、四川永宁宣抚使与贵州宣慰使联姻的政治共同体 91
二、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与汉文化交响中的家族文化共同体 93
三、优越的教育条件,培育家族几代杰出人才 97
第三节 “奢安之变”,置之死地而后生 99
一、“奢安之变”的过程和影响 99
二、“奢安之变”前后余氏家族的境遇 101
三、“奢安之变”的性质思考 102
第四节 时代变迁与余氏家族的文化转型 106
一、从尚武崇政到尚文崇学的华丽转身 107
二、余氏家族文化转型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109
三、余氏家族文化转型的意义 114
第三章 余氏家族与“大屯文化现象” 119
第一节 “大屯文化现象”的内涵、起源和发展 119
一、“大屯文化现象”的内涵 119
二、“大屯文化现象”的起源和发展 120
第二节 “大屯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人文和家族场域 127
一、“大屯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人文场域 127
二、“大屯文化现象”产生的家族场域 130
第三节 “大屯文化现象”的风采与当代价值 136
一、“大屯文化现象”的风采 136
二、“大屯文化现象”的当代价值 150
第四章 余氏家族文学创作论 155
第一节 余氏家族文学创作特色总论 155
一、描绘山水田园,树立地域文学标识 156
二、开掘题材内蕴,彰显彝族文化原色 158
三、吟咏个体性情,汇成一部家族心史 160
第二节 寄情山水,独抒性灵——余家驹、余珍文学创作论 162
一、余家驹的生平 163
二、余家驹诗歌的创作特色 163
三、余家驹的影响 173
四、“二余”之比较 174
第三节 英雄气壮,儿女情长——余昭文学创作论 183
一、余昭的生平 183
二、余昭诗歌创作特色 184
三、余昭的影响 195
第四节 玉树临风,枝干犹劲——余氏家族女诗人文学创作论 196
一、安履贞、余祥元的生平 196
二、安履贞、余祥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201
三、安履贞、余祥元诗歌的创作特色 210
四、“安、余”之比较 218
第五节 学者品性,大家气象——余达父文学创作论 219
一、余达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219
二、余达父的思想情感、家学渊源与创作个性 228
三、余达父诗歌的创作特色 232
四、余达父诗歌的风格 246
五、余达父散文的创作特色 249
六、余达父的影响 257
第六节 强弩之末,尚有余力——余宏模文学创作论 260
一、余宏模的生平 260
二、余宏模诗歌的基本内容 260
三、余宏模诗歌的创作特色及明显不足 265
第五章 余氏家族对中国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学的贡献 271
第一节 余氏家族对中国地域文学的贡献 271
一、在地域描写中彰显民族情结 274
二、在继承传统中昭示创新精神 280
三、“戴着脚镣跳舞”的自由舞者 290
第二节 余氏家族对中国家族文学的贡献 303
一、注重家族文学的当代传承 304
二、以诗、史兼修作为家学路径 306
三、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同步 309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余氏家族文学 313
一、与北方文化圈中的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比较 313
二、与南方文化圈中的其他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比较 314
三、比较视野中余氏家族文学的共性与个性归结 315
第四节 余氏家族的当代文化意义 316
一、余氏家族对地方民族文化的启示和引领意义 317
二、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与当代民族文学的繁荣 319
三、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经验与当代文学的发展 320
四、大屯土司庄园:旅游文化的靓丽风景 323
五、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家族传统的当代传承与复兴 323
参考文献 326
附录一《明史·永宁宣抚司传》 333
附录二 余氏家族世系表 338
附录三 贵州毕节余氏家族大屯土司庄园考察纪实 340
附录四 四川叙永水潦彝族乡田野考察纪实 346
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