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辑一 学术与评论 3
一 认识世界 认识中国 3
二 多样文明:从冲突到对话 11
三 理解国家的性格 18
四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路径 23
五 帝国的陷阱 27
六 政治发展:学术史上一篇章 34
七 亨廷顿的学术人生 41
八 亚洲需要反思发展模式 47
九 东亚峰会与中国因素 51
一○ 东亚区域一体化在改变世界 54
一一 东亚区域合作面临四大挑战 61
一二 东盟四十周年:向后看,向前看 64
一三 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何进展迟缓 68
一四 自信、活跃、成熟的中国外交 72
一五 中国达尔富尔外交符合道义原则 78
一六 亚欧会议与中国 83
一七 一个成长中的外交小多边 86
一八 20国集团的历史机运 90
辑二 远行与随想 95
一九 探访瑞典高研院 95
二○ 波茨坦的沉思 102
二一 纽约一日 106
二二 缅甸纪行 110
二三 朝鲜闻见录 119
二四 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笔记 126
二五 咖啡飘香的房间 151
二六 英国人与书 154
二七 在英国逛旧书店 156
辑三 读书与思考 161
二八 政治哲学何处寻 161
二九 探究内生秩序 165
三○ 政治文化的反省 167
三一 土地·血缘·政治文化——读费孝通先生重刊旧著《乡土中国》 174
三二 现代化:诱人的课题 178
三三 探索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83
三四 政治学者眼中的《经济学家》 188
三五“文革”中的一粟——关于《摘译》 195
三六 可口可乐·牛仔裤·好莱坞 200
三七 城市危机管理:一个紧迫的课题 204
三八 智者的对话 208
三九 社科人生——怀邓正来 211
四○ 日俄战争一百周年祭 215
四一 古德诺与中国 221
四二 贝·布托之死 227
四三 “民主国家协约”的误区 231
四四 回答“中国要什么” 235
四五 在哈佛论中日关系 239
四六 中美关系研究有待两个超越 242
四七 美国智库为何影响力大? 246
四八 对学术刊物的期待 253
辑四 对话与交流 259
四九 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如是说——约翰·米尔夏默访谈录 259
五○ 文化与信任——福山访谈录 271
五一 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亚洲的未来 280
五二 美国大战略三人谈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