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12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23
第二章 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35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36
(1)征战之地 36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38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42
(1)认同聚合的基础 43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47
(3)意识形态的输入 51
3.繁荣下的危机 55
(1)公粮危机 56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61
第三章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73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74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75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82
2.议题的政治动员 87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88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93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00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101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114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119
第四章 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33
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 135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136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138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42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143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152
(3)“生产一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158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66
(1)“拜师” 166
(2)“纳谏” 168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72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172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176
第五章 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85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88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189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192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00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204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05
(2)翻身、感恩与革命 208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213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218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222
(1)清查“坏分子” 223
(2)发现“好人”赵占魁 230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234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238
第六章 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251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255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59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266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72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278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81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285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94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295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97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01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05
第七章 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315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318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320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24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329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335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339
(1)饥饿、生产与斗争 340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47
(3)分裂的村庄 352
(4)红色记忆经济学 359
结论 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369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371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73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375
参考文献 382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