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部分 作为一种认识论的康德超绝论证的实质 3
一、作为明示性证明的超绝演绎 3
(一)超绝演绎的本质 4
(二)作为“客观演绎”和“主观演绎”之统一的超绝演绎 14
二、什么是康德的超绝论证? 35
(一)问题的提出 35
(二)作为明示性证明的超绝论证 37
(三)超绝论证的语义学特点 44
三、康德“超绝的”概念的“元”性质——兼谈transzendental的汉译名 53
四、判断逻辑与康德的范畴形而上学演绎 71
五、从生产性想象力到知性运作——关于康德的“超绝图型法” 93
(一)从第一版超绝演绎看超绝图型法对演绎的意义 93
(二)超绝图型法和超绝的时间图型 98
(三)作为内感官形式的时间 102
(四)两种综合与感性形式的“知性化” 104
(五)康德对超绝图型法的最后认识 108
第二部分 当代视角中的康德纯粹直观学说 119
一、彭加勒和康德的空间意识学说之比较 119
(一)验前的直观形式:康德的空间学说 119
(二)彭加勒的约定主义空间学说 123
(三)彭加勒,向康德致意 131
二、彭加勒的数学直觉主义 137
(一)背景 138
(二)数和数学的意指 139
(三)数学的直观基础 145
(四)康德—彭加勒—布劳威尔的直觉主义“连续统” 150
第三部分 科学的认识模式——溯因推理 159
一、康德“经验类比”的构成性 159
二、判断力的功效——论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答 167
(一)康德在什么意义上回答了休谟问题? 167
(二)“经验的类比”和类比的科学方法 176
(三)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 184
(四)构成性的和范导性的 188
(五)康德对休谟的回答,确证的不可能性和证伪主义 192
三、因果律的休谟诠释和康德诠释 203
(一)因果律的休谟诠释 203
(二)因果性的康德诠释 210
四、什么是康德的“第二类比”? 221
(一)“第二类比”的任务是什么? 222
(二)“第二类比”中所论述的因果性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225
(三)“第二类比”是如何充当康德对休谟问题的回答的? 231
(四)什么是“第二类比”的真正困难? 246
五、笛卡尔“普遍数学”的方法论意义初探 255
(一)问题的提出 255
(二)《原则》中对“普遍数学”的定义 258
(三)“普遍数学”的形而上学根据 261
(四)作为方法的“普遍数学” 270
(五)“普遍数学”:科学发现的逻辑 282
六、溯因推理:笛卡尔、康德和皮尔士 289
(一)皮尔士的“知觉判断” 289
(二)康德的困难 292
(三)朝向笛卡尔的回归 298
第四部分 认识与真理——走向一种本体论 311
一、无限性与“批判哲学”的缘起 311
(一)从1770年的《就职论文》到1772年2月21日给赫兹的信 313
(二)无限性与“批判哲学”的缘起 322
二、“分析/综合”——在康德及其之前与之后 333
(一)确定的与不确定的知识——莱布尼茨与休谟的分类 334
(二)康德的分析与综合的二分法 345
(三)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教条:数学是分析的 359
(四)结论:“分析的”与知识 364
三、悖论与真理 373
(一)悖论 374
(二)悖论与无限性 375
(三)悖论的本质 379
(四)真理与无限性 382
(五)数学世界与语义世界的平行性 387
附录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