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基本概念 1
1.2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3
1.3环境管理的内容 4
1.4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7
1.5环境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9
第1篇 基础理论 15
2三种生产论 15
2.1三种生产模型的结构与基本参量 15
2.2三种生产的历史演进与认识发展 18
2.3三种生产论与环境规划管理 19
3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SENCE)理论 22
3.1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 22
3.2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4
3.3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 26
3.4复合生态系统的控制论 33
3.5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与衡量指标 34
4环境承载力、产业生态学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37
4.1环境承载力理论 37
4.2产业生态学 39
4.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44
5关于环境问题形成和解决的社会过程的基本理论 47
5.1环境问题研究中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 47
5.2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 48
5.3环境风险建构 49
5.4环境主张 51
第2篇 环境管理 57
6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管理体制 57
6.1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57
6.2中国环境管理机构发展沿革 63
6.3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64
7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与政策 67
7.1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67
7.2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69
7.3中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和环境政策创新 74
8中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75
8.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75
8.2三同时制度 77
8.3排污收费制度 78
8.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80
8.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82
8.6排污许可证制度 85
8.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7
8.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89
8.9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与改革 91
9环境管理的信息手段与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 94
9.1社区和市场在污染控制中的作用 94
9.2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可能性 96
9.3应用信息手段需要研究的问题 96
9.4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 97
9.5信息手段在中国污染控制中的使用 98
1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14000系列标准 101
10.1 ISO及ISO14000系列标准 101
10.2 ISO14000系列标准与ISO9000系列标准的异同 102
10.3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地位、特点和适用范围 103
10.4 ISO14001对相关概念的定义 104
10.5 ISO14001中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106
10.6 ISO14001标准对企业的积极影响 108
10.7我国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的情况 108
11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110
11.1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 110
11.2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作用 113
11.3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15
第3篇 环境规划 125
12环境规划总论 125
12.1环境规划的概念 125
12.2环境规划的分类 126
12.3主要环境规划类型的内容和特点 126
12.4环境规划的作用 128
12.5环境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29
12.6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130
13环境功能区划 137
13.1环境功能区划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137
13.2环境功能区划的作用与主要类型 138
13.3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区划 138
13.4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139
13.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144
13.6声环境功能区划 146
14环境预测 154
14.1环境规划中需要预测的主要内容 154
14.2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155
14.3预测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 155
14.4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157
14.5大气环境污染预测 159
14.6水环境污染预测 161
14.7固体废物预测 163
14.8灰色系统模型GM(1,1) 164
15环境优化模型 169
15.1环境规划问题的线性规划建模 169
15.2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求解 171
15.3环境规划问题的动态规划建模 178
15.4动态规划问题的数学求解 180
16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84
16.1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184
16.2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模型 185
16.3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措施 190
17水污染控制规划 201
17.1水污染扩散迁移转化规律 201
17.2水污染控制规划模型 201
17.3水污染控制规划措施 204
18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211
18.1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211
18.2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方法与模型 214
18.3固体废物管理的措施与手段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