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
1.1 旅游业的国家战略与会议市场发展 1
1.1.1 会议促进产业高端要素集聚 3
1.1.2 会议带来旅游业新的盈利空间 3
1.1.3 会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4
1.1.4 会议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形象 5
1.2 课题有关情况 5
1.2.1 研究背景 5
1.2.2 研究目的 6
1.2.3 研究方法与路径 7
1.2.4 调研对象 7
1.2.5 课题成果 8
2 关于会议产业的概念界定 9
2.1 会议的概念和类型 9
2.1.1 “会议”的概念界定 9
2.1.1.1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会议”的定义和设定的条件 10
2.1.1.2 美国会议产业理事会(CIC)对“会议”的定义和设定的条件 10
2.1.2 “国际会议”的概念界定 11
2.1.2.1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关于国际会议的统计标准 11
2.1.2.2 国际协会联盟(UIA)关于国际会议的统计标准 13
2.1.2.3 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建议 15
2.1.2.4 我国关于国际会议的统计标准 16
2.1.3 会议的类别 16
2.1.3.1 国际对会议类别的研究 16
2.1.3.2 国内对会议分类的研究 20
2.1.4 会议相关定义 23
2.1.4.1 办会目的 23
2.1.4.2 办会主体 23
2.1.4.3 会议场地 24
2.1.4.4 会议规模 25
2.1.4.5 会期 26
2.1.4.6 会议周边服务业 27
2.2 会议产业的内涵 27
2.2.1 会议产业的概念 27
2.2.2 会议产业的组成 27
2.2.3 MICE与会议 28
3 会议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综述 31
3.1 全球会议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31
3.1.1 主要会议产业成熟国家的发展现状 31
3.1.1.1 美国 31
3.1.1.2 德国 34
3.1.2 主要会议产业成熟国家及地区的政府管理现状 37
3.1.2.1 新加坡 37
3.1.2.2 比利时法兰德斯 38
3.1.2.3 日本 39
3.1.2.4 韩国 40
3.1.2.5 我国台湾省 41
3.1.2.6 我国香港 42
3.1.2.7 我国澳门 42
3.1.3 发展特点 43
3.1.3.1 全球国际会议的数量不断增长 44
3.1.3.2 欧洲持续拥有最高市场份额 44
3.1.3.3 会议国家前十强没有发生变化 45
3.1.3.4 在亚洲召开的国际会议数量大幅提高 45
3.1.3.5 中国接待国际会议数量增加城市集中 46
3.1.4 会议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47
3.1.4.1 拥有专业的会议管理局和行业协会 47
3.1.4.2 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48
3.1.4.3 拥有高效的专业会议服务机构和人才 49
3.2 我国会议旅游市场规模、结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9
3.2.1 市场规模 50
3.2.2 市场结构特点 50
3.2.2.1 会议组织者 50
3.2.2.2 会议产业管理体制问题 51
3.2.2.3 会议场所 52
3.2.2.4 专业会议组织者(PCO)与目的地管理公司(DMC) 53
3.2.2.5 会议产业支持系统 54
3.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54
3.2.3.1 会议经济效益不足 54
3.2.3.2 会议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55
3.2.3.3 会议分类标准缺失 57
3.2.3.4 会议资源缺乏整合 57
3.2.3.5 会议与旅游业的融合不顺畅 58
3.3 北京市会议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59
3.3.1 市场规模及发展规划 59
3.3.2 会议设施与会议收入 60
3.3.3 会议中心区 62
3.3.4 从业人员 64
3.4 北京市东城区会议产业发展现状及经验 65
3.4.1 发展现状 65
3.4.1.1 区位优势 65
3.4.1.2 经济条件 66
3.4.1.3 旅游业支撑 68
3.4.1.4 会议硬件设施 69
3.4.1.5 文化资源 70
3.4.1.6 会议保障体系 71
3.4.2 发展经验 72
3.4.2.1 区内对会议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战略 72
3.4.2.2 建立会议产业发展的组织构架 73
3.4.2.3 制定会议产业促进政策 75
3.4.2.4 制定会议目的地发展扶持政策 76
3.4.2.5 会议产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77
3.5 会议产业发展趋势 78
3.5.1 国际化与品牌化 78
3.5.2 会议与展览、旅游进一步融合 79
3.5.3 会议产业规模化与专业化 83
3.5.4 会议产业竞争加剧理念更新 84
3.6 目的地发展会议产业的策略建议 85
3.6.1 制订总体发展规划 85
3.6.2 加强政府对会议市场的管理和公共服务 87
3.6.3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议专业机构的合作关系 90
4 会议产业的产业链和经济影响 91
4.1 会议产业链的结构及其运作模式 91
4.1.1 产业链的概念 91
4.1.2 会议产业链结构及运作方式 92
4.1.3 会议旅游的产业链 97
4.2 会议的经济贡献及社会价值 97
4.2.1 会议的直接支出 98
4.2.2 会议的间接支出 98
4.2.3 会议的产业关联与经济带动作用 99
4.2.4 会议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00
4.2.5 会议产业的社会效益 102
5 会议统计体系的现状及国际经验 104
5.1 国际会议统计体系经验 105
5.1.1 总体概况 105
5.1.1.1 “会议产业”地位受到普遍重视 105
5.1.1.2 国际上“会议产业”缺乏可靠一致的数据支撑 105
5.1.2 会议产业统计的参考资料列表 106
5.1.3 会议统计的国际经验 106
5.1.3.1 主要会议产业成熟国家的统计情况 107
5.1.3.2 会议产业统计国际经验总结 110
5.2 国内关于会议产业统计的现状 111
5.2.1 国民经济统计体系(SNA)中的“会议”统计 111
5.2.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111
5.2.1.2 “会议”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体现 112
5.2.1.3 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果 114
5.2.1.4 评价 114
5.2.2 部分省市的会议产业统计尝试 114
5.2.2.1 北京市服务业统计中的尝试 114
5.2.2.2 厦门会议展览业协会的尝试 116
5.2.2.3 江苏省会议展览业协会的尝试 118
5.2.2.4 北京市东城区对会议产业统计的尝试 118
5.2.3 目前我国会议产业统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障碍 121
5.2.3.1 会议统计未与展览统计分离 121
5.2.3.2 会议产业统计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121
5.2.3.3 对会议的统计难以与国际接轨 121
5.2.3.4 没有明确权威的统计牵头单位 121
5.2.4 现有的统计框架不足 122
6 建议的会议统计体系构成及数据采集表 123
6.1 会议统计体系的编制目的、条件及原则 123
6.1.1 会议统计体系的编制目的 123
6.1.2 会议统计体系的编制条件 124
6.1.3 会议统计体系的编制原则 124
6.2 会议统计体系的构成 126
6.2.1 会议有关概念的界定 126
6.2.2 建议的会议数据采集机构 127
6.2.3 建议的会议统计方法 127
6.3 拟建立的统计体系中相关统计指标的解释 128
6.3.1 有关会议和展览概念的指标解释 128
6.3.2 有关会议性质和数量的指标解释 128
6.3.3 有关会议主办单位的指标解释 129
6.3.4 关于会议收入的指标解释 130
6.3.5 有关会议从业人员的指标解释 130
6.4 会议统计体系数据采集列表 134
6.4.1 会议场地数据采集表 134
6.4.2 会议服务经营单位数据采集表 136
6.4.3 会议统计月报表 138
6.4.4 会议主办单位数据采集表 139
6.4.5 参会代表数据采集表 140
6.5 建立会议产业统计体系的长效机制 141
6.5.1 明确“会议”的产业命名与产业定义 141
6.5.2 明确“会议产业”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 141
6.5.3 明确“会议产业”的统计指标及统计口径 142
6.5.4 修正“旅游卫星账户(TSA)(含会议)”或建立“会议卫星账户” 142
6.6 小结 143
7 WTO对建立旅游卫星账户会议延伸账户的建议 144
7.1 会议产业经济贡献的供求双方信息 144
7.1.1 供应方的主要产业测算变量 144
7.1.2 需求方的产业测算变量 145
7.2 数据采集建议 145
7.2.1 数据采集单位 145
7.2.2 要采集的数据类型 146
7.3 利用已有的TSA估算会议产业经济贡献的局限 146
7.4 调整TSA测算会议产业的方法与步骤的建议 147
7.4.1 具体方法 149
7.4.2 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152
7.5 本部分总结 153
7.5.1 理论上建立会议延伸账户的方法 153
7.5.2 实践中处理旅游卫星账户和会议卫星账户的方法 153
参考文献 155
网络资源 158
后记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