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和病原检测技术及基础与创新实验 供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使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曾庆仁,丁剑冰,陈利玉主编;赵瑞景,谭斯品,王芙艳副主编;丁剑冰,王芙艳,王松等编;秦晓群丛书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0989204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二五”规划教材。本系列教材共17分册,涵盖医学基础学科所有实验课程,内容上改变以前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思路,加大综合型和创新设计型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总则 1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

二、实验教材使用方法 1

三、“三性”实验的含义与其实验内容的差异 2

四、实验报告规范要求 2

五、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 3

六、实验室规则与注意事项 3

第一篇 常用检测技术 7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检测技术 7

第一节 固有性免疫的检测技术 7

一、唾液溶菌酶实验 7

二、补体溶血实验 8

三、50%溶血活性测定 9

四、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 10

第二节 抗原和抗体检测技术 12

一、免疫凝集试验 13

二、免疫沉淀试验 15

三、免疫标记技术 19

四、免疫传感技术 25

五、免疫印迹技术 26

第三节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27

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8

二、T淋巴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31

三、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33

四、NK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34

第四节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35

一、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35

二、B淋巴细胞溶血空斑试验 38

三、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 39

四、IL-2的诱生与活性检测 42

第五节 HLA分型技术 42

一、血清学分型技术-微量淋巴细胞毒实验 43

二、细胞学分型技术 44

三、DNA分型技术 46

第六节 抗原制备与纯化及免疫特性检测技术 49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50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50

三、半抗原的制备和纯化 53

四、佐剂的制备 54

第七节 多克隆抗体制备与纯化技术 55

一、抗大肠埃希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用颗粒性抗原制备抗体) 55

二、抗人IgG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用可溶性抗原制备抗体) 56

三、抗体纯化 57

第八节 单克隆抗体制备与纯化技术 59

第九节 免疫细胞凋亡检测技术 62

一、早期凋亡细胞检测方法 62

二、晚期凋亡细胞检测方法 65

三、凋亡相关基因检测 68

第十节 超敏反应检测技术 70

一、过敏原检测 70

二、豚鼠过敏试验 71

三、红细胞抗体的检测 72

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73

五、结核菌素试验 74

第二章 医学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76

第一节 专用仪器设备简介 76

一、高压蒸汽灭菌器 76

二、电热恒温干燥箱(烤箱) 77

三、滤菌器 78

四、生物安全柜 79

五、厌氧培养箱 80

六、暗视野显微镜 81

七、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81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82

一、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水平分级 83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83

三、BSL-2实验室简介 84

第三节 实验室常用器材的处理与消毒灭菌 85

一、常用器材的处理 85

二、常用器材的包装及灭菌 87

第四节 常用细菌的染色技术 87

一、细菌涂片的制作 87

二、细菌的染色法 87

第五节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93

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93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98

三、病毒形态与结构观察 99

第六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 103

一、细菌的培养技术 103

二、细菌生化鉴定技术 108

三、细菌血清学检测技术 115

四、细菌的其他检测技术 119

第七节 临床常见病原菌种的鉴定方法 121

一、球菌 121

二、肠杆菌科细菌 129

三、弧菌属 132

四、螺杆菌属 135

五、厌氧芽胞梭菌属 136

六、分枝杆菌属 137

七、棒状杆菌属 140

八、芽胞杆菌属 141

九、弯曲菌属 143

十、军团菌属 145

十一、螺旋体 146

十二、支原体 150

十三、衣原体 154

十四、立克次体 156

第八节 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 158

一、真菌的分离培养 158

二、厚膜孢子形成实验 160

三、芽管形成实验 160

四、真菌的鉴定 161

第九节 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 162

一、病毒培养法 162

二、病毒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167

三、红细胞凝集试验(病毒血凝试验) 169

四、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病毒血凝抑制试验) 170

五、病毒的免疫学检测 172

六、临床标本中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77

第十节 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179

一、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179

二、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83

三、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184

第十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检测技术 185

一、细菌变异现象的观察 185

二、R质粒的传递实验 189

三、质粒DNA转化实验 189

第十二节 微生物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91

一、病原体DNA或RNA的提取 192

二、部分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196

第十三节 微生物学动物实验 205

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206

二、感染动物尸体解剖观察 207

三、体内法细菌外毒素的检测 207

四、病原体的毒力检测 209

第三章 医学寄生虫学检测技术 212

第一节 寄生虫检验与诊断的思路及标本处理方法 212

一、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手段与诊断思路 212

二、寄生虫标本的显微测量与显微图像采集方法 213

三、寄生虫标本类型、实验方法与生物学绘图原则 214

第二节 粪便中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 215

一、大便常规检查和卢氏碘液染色法 215

二、厚涂片法 216

三、浮聚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和硫酸锌浮聚法) 218

四、自然沉淀法 220

五、离心沉淀法 220

六、尼龙绢筛集卵法 221

七、幼虫孵化法 222

八、粪便培养分离肠道原虫滋养体法 223

第三节 粪便直接涂片中原虫检查的特殊染色法 223

一、铁苏木素染色法 224

二、三色染色法 224

三、快速改良抗酸二步法 224

四、劳氏染色法 225

五、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 225

第四节 粪便中虫体检查法 226

一、粪便中虫体检查法及淘虫法 226

二、虫体的检查与鉴定 226

三、带绦虫驱虫法 226

四、带绦虫孕节片检查 227

第五节 肛门查虫与肛门拭子法 227

一、肛周查虫法 227

二、透明胶纸法 227

三、棉签拭子法 228

第六节 血液和其他分泌排泄物中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 228

一、血液中检查疟原虫和微丝蚴的方法 228

二、痰液和口腔内物检查法 231

三、十二指肠引流物中寄生虫的检查 231

四、阴道分泌物中寄生虫的检查 232

五、尿液、鞘膜积液和前列腺液检查法 232

第七节 组织内寄生虫病原检查技术及虫种鉴定 232

一、皮肤、肌肉、淋巴结中寄生虫检查法 232

二、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法与血吸虫卵死活鉴别方法 233

三、组织液(骨髓、脑脊液、浆膜腔、肝、肺穿刺液)中寄生虫检查法 234

四、寄生虫虫种鉴定方法 235

第八节 主要寄生虫病动物模型建立与虫种保种技术 237

一、血吸虫阳性钉螺饲养、感染动物模型建立、灌注冲虫与虫卵分纯的技术 237

二、肺吸虫囊蚴分离与肺吸虫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241

三、肝吸虫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242

四、旋毛虫肌蚴分离法与旋毛虫病动物模型建立 242

五、鼠疟原虫、弓形虫和利什曼原虫动物接种保种方法 243

六、其他寄生虫采集与培养保种方法 244

第九节 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特有技术及常用抗原来源与制备方法 245

一、诊断抗原的获取方法 245

二、诊断抗原制备方法 246

三、寄生虫病免疫诊断特有方法 246

四、临床常用的F-ELISA 248

第十节 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固定、保存与制作方法 249

一、寄生虫标本的采集 249

二、寄生虫标本的邮寄 249

三、寄生虫标本的常规固定与保存 250

四、寄生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251

五、医学昆虫标本制作法 256

第二篇 基础与创新实验 259

第四章 基础内容综合性实验 259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部分 259

实验一 免疫凝集、免疫层析和免疫沉淀技术 259

实验二 补体测定、酶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实验 260

实验三 寄生虫感染鼠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261

实验四 ELISA技术操作与最适工作条件的探索实验 263

实验五 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实验 264

第二节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 267

实验一 线虫类形态学观察与常规粪检技术操作 267

实验二 吸虫类形态学与疾病模型观察及粪便加藤法实验操作 270

实验三 原虫类形态学观察与血液中病原检验技术操作 274

实验四 绦虫类与医学昆虫类标本观察与相关检验技术操作 278

实验五 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实验 284

第三节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 287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和培养技术 287

实验二 细菌革兰氏染色技术及噬菌体特异性溶菌试验 288

实验三 病原性球菌形态、培养与鉴定技术及药敏试验 289

实验四 肠道杆菌的形态、培养与鉴定技术及肥达反应 290

实验五 分枝杆菌、厌氧菌、芽胞杆菌及棒状杆菌的鉴定 293

实验六 其他细菌类和真菌的形态观察及相关鉴定技术 295

实验七 病毒形态、培养和蚀斑试验观察及流感病毒的鉴定 296

实验八 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分析实验 297

第五章 设计性实验 300

实验一 粪便中寄生虫的检查与现场调查方案设计 300

实验二 病理切片组织内虫体切片观察与虫种鉴定实施方案设计 302

实验三 确认一种人兽共患病疫源地的调查方法与实施方案设计 306

实验四 抗原刺激脾细胞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设计 308

实验五 免疫双扩和免疫印迹分析抗原蛋白特性的实验方案设计 309

实验六 HLA分型检测与探索疾病相关性的实验方案设计 310

实验七 测细胞凋亡探索抗肿瘤或抗虫药作用机制的实验方案设计 313

实验八 一种病原蛋白抗体制备、纯化与鉴定的实验方案设计 315

实验九 检测病原感染所致宿主免疫功能改变的实验方案设计 317

实验十 痰标本中微生物的临床标本检定技术方案设计 319

实验十一 血和尿液中微生物的临床标本检定技术方案设计 321

实验十二 泌尿生殖道中微生物的临床标本检定技术方案设计 324

实验十三 病原微生物种特异标记基因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 326

实验十四 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探索方案设计 332

第六章 创新性实验 335

第一节 创新性实验与早期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安排 335

一、科研实践活动内容 335

二、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实施中应把握的原则与方法 337

三、学生在投入实践活动中应具有的学习态度 337

第二节 医学领域在疾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338

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拟对疾病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 338

二、医学免疫学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340

三、医学微生物学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343

四、寄生虫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345

第三节 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46

一、科研选题 346

二、文献综述的书写 348

三、课题(标书)申报写作方法与技巧 350

四、科研与实验设计 351

五、科研实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54

六、资料统计与结果分析方法 356

七、开题报告的内容及要领 357

八、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358

附录 364

附录A 医学微生物学用培养基和主要病原形态特征图 364

附录B 与诊断有关阶段的人体寄生虫 375

参考文献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