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说长论短 3
庐山的冲击波 3
艺术是走投无路者之路 5
关于“微型”的思索 6
人物·情绪·语言 8
小说“小说” 13
泛散文时代 16
《长城》的优势 18
变和不变 20
小说的灵魂 23
水泥柱里的钢筋 35
谈“人” 37
电影改编之我见 44
谈“分寸” 48
黄河之水天上来 50
当代人和当代作家 53
无题 56
文学——电影的血液 61
“一次性文学”轰炸企业 64
中国当代产业文学散论 67
签名售书的诱惑 71
九二年和《讲话》 74
苏联解体带给文学的思索 79
文坛的“冷”与“热” 88
“伤”与“商” 91
文学的现实品格 94
文学流和情绪流 98
随笔现象 100
诺贝尔情结 103
通俗的魔力 106
寂寞中的文学造句运动 109
圈子与文学 111
散文:面对市场的诱惑 114
“没有意思” 118
面对当代 121
从“劝业场的酱牛肉”说起 124
后经典时代的文学 127
贾岛拜诗 129
对生命力的颂扬 131
“画家村” 134
说故事 138
杂文世界 143
早稻田大学讲演提纲 145
话里话外 148
“精品”与经典 156
序与评 161
致蒋和森的信 161
清新、质朴 165
从兵团到文坛 167
同题不同义 174
善良的歌 176
找到自己的位置 183
尽量不输掉自己的挑战 189
世界和人 194
有真性情方有真文章 201
陈国凯的小说天地 207
生活的诗 212
推荐《酒殇》 215
读《失落在河谷的爱》 217
八八开岁寄语 224
激情——创造的灵魂 228
他走进了自己的部落 231
“土”又何妨 236
文学给你魅力 239
追踪任殷 241
评《鼠精》 246
不“绝”不为艺术 252
人是中心 257
李兴桥的梦 259
琴瑟和鸣 261
被情感催动 265
自信的《盐诗咸韵》 267
艺术最基本的要素是情感 270
画坛伉俪 272
做母亲的压力 275
女人的滋味 278
耦合之妙 281
致王英琦 284
方方面面 286
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文学 290
梁凤仪与香港 293
《城市人小说三人集》序 297
好一座白门楼 299
感觉的强大 302
我的散文观 304
和现实相会 306
权当稿签 309
十年反腐败 公道在人心 311
沧州戴族 313
灵感和性感 315
女人的精神 318
贺词三篇 322
不敢点评 324
文字的舞蹈 327
寓大气于诙谐 329
“超人”和“终极人” 333
遍地开花文学社 337
脉脉含芳随野风 339
碎思录 342
征服和被征服 347
战争和文学 352
为官和为文 355
兼谈男性文学 359
飞行阅读 362
才胆由识而济 365
《愚叟戏笔》序 367
“飞行将军”的诗 369
“魔鬼在细节” 372
《塘沽商会精英录》 375
黄河的咒语 379
高林有的“河” 383
《九河文学丛书》总序 385
《绿意延年》序 388
残缺的强大 390
感谢“专栏” 392
小说中的故事 395
老而“杂”的境界 398
《黑戒指》的分量 401
子如村歌 404
女人与历史 407
文人可曾“相亲”? 409
“东鳞西爪”的温暖 412
安在当下,守一不移 415
诗人心中有风暴 417
“高人”是什么样的人? 420
新闻诗——诗新闻 422
“起跑线”上的阅读 425
温暖的记忆 428
诗词富源 431
他是“文化人” 433
文人素描 437
你、我、她和冯苓植 437
青莲子出世 443
嫩江一夜 446
右边一步是地狱 451
“强势不衰”的性格 454
幽默冰凌 458
积累和积墨 467
关仁山的紧急状态 471
漫谈市民文化 474
诗性的枫莲 488
执着一生的激情 490
编辑何以为“大” 493
文坛一“柱” 496
后记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