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孩提时光 2
西左撇 2
老草房落草 5
过满月搭台唱影 7
妈妈的乳头 9
妈妈带我去姥姥家 11
好玩的“土游戏” 14
背起小书包 17
夜缝孝衣 19
跟大人去看影 21
吃食堂 23
二年级代人写信 25
爸爸的“伴读” 27
兔子咬手 29
割草拾柴火 31
石磨情 33
烤火盆 35
思年 37
过年看大戏 40
墨水瓶小油灯 42
“大王鼻子”老师 44
校长老师演《小拜年》 46
乡村露天电影 47
伯母的语言 49
铁匠炉的火光 51
第二章 中学梦想 56
可爱的沽中 56
住校生 58
助学金 59
走读 60
忆苦思甜 62
生产队的钟声 63
村支书劝学 65
校园板报 66
骑车去潘家峪参观 67
兆柏家的常客 69
学校图书馆 70
梦想当记者、作家 71
为啥稿子石沉大海 72
见报的第一首诗歌 73
县“土记者”学习班 75
代笔文章上了省报 77
在县广播站的日子 78
离开母校 79
第三章 初离农门 82
铁厂上班 82
和书记同住东厢房 84
花钱买“工分” 85
发表通讯《一代新人在成长》 86
抽到工委 89
第四章 军营报道 92
小《见报本》惊动接兵首长 92
平地风波 94
油坊道边告别泪 96
新兵连生活 98
下连采访 100
坐火车送稿 102
工农兵照相馆的“人样子” 104
落实军属待遇 105
作家马联玉的点拨 106
首长特批探家 107
兄妹同游八达岭 109
平山接兵 110
省委4号楼看广贺 112
突破解放军报第一人 113
战友报、解放军报先后商调 116
蒙副政委转业 118
第五章 蓝光闪过 120
人类将永远铭记的“七·二八” 120
二胞弟罹难 122
父亲徐州疗伤 123
几个绿豆碗,几盒压缩饼干 124
第六章 莲结并蒂 126
好事遇挫 126
道好采荷 128
领证结婚 130
端阳生子 132
回家借被 134
从头到脚 135
第七章 记者圆梦 138
跨进报社门 138
藏龙卧虎 140
申孝伯带兵 142
批评报道难 144
对比报道 146
新闻改革:消息打头炮 148
笔名“林家” 150
拾人牙慧 151
为民代言无小事 152
包战线和包县 154
为企业管理者鼓与呼 155
本报头版头条 157
学会使用“十八般武器” 159
人民日报刊登《生产皮革缺门货》 161
懒人当不了记者 162
合写《状元炉》 163
一封读者来信的反响 167
采写“新长征突击手” 169
父亲知足了 174
爸爸住院的最后日子 175
灵棚哭父 176
东头老叔 178
三访张纪亭 179
报道“十二大” 185
会议上巧抓新闻 189
接触、合作较多的通讯员 192
编稿印象 195
工商组“四条汉子” 196
报社老乡 198
第八章 政府秘书 200
去向选择 200
陪葛县长去唐山广播电台录音 201
突破省政府工作简报 203
人民日报头版稿子引起的轰动 205
母亲四进韩家林医院 209
玉田成立养猪协会试行价格安定基金 211
调研报告讲分量 214
记者的笔不丢 219
在《秘书之友》刊登体会:经常剪报大有益 221
在《秘书界》撰文:如何写好写活领导讲话稿 224
起草文稿不用改 228
“副科级”秘书 229
第九章 豪门弄笔 232
从行政到企业 232
赴津采访 234
搞好啤酒厂建厂五周年宣传 236
母亲在煤医住院的一个月 243
在全国获奖的两篇征文 245
帮家里干农活 253
未见生母最后一面 254
申报记者职称的三篇国家级论文 256
在《瞭望(周刊)》刊登通讯 264
参加起草全省学豪门现场会发言稿 269
总结、整理豪门经验 271
我是如何当好《创业者报》副总编的 276
“中日韩青运会”期间的豪门花展 279
电视专题片获中宣部好评 281
豪门顾问 286
“过渡政府” 288
一纸任命 290
贾文彩兼任“豪门老总” 292
珍惜字纸 293
年年回农村老家过年 294
第十章 作家成真 296
老同学的提醒 296
杨迎新对本人杂文的评介 297
参加全国杂文研讨会 300
我的第一篇小小说 302
谢庆立赐我笔名“燕赵客” 304
站稳唐山冲向全国 306
加入省作协 308
与人合著《给你一双慧眼》 309
“军功章”的另一半 311
“换笔”如虎添翼 312
杂文创作样式的“多样化” 314
父子同版登杂文 316
爷俩同会发言 318
出版《边鼓冷槌集》 321
也写些杂文评论 323
“50后”的崇拜偶像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