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排水 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5册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委会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2200740
  • 页数:8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版第5册,主要内容包括: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城镇河湖、排水泵站、城镇污水处理总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二级处理——生物膜法、深度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总体设计、城镇垃圾处理及处置、村镇排水。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专业设计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1 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 1

1.1 管渠水力计算 1

1.1.1 流量公式 1

1.1.2 流速公式 1

1.2 污水管道 1

1.2.1 一般规定 1

1.2.2 污水量标准及变化系数 3

1.2.3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计算公式 4

1.2.4 管道设计 5

1.3 雨水管渠 6

1.3.1 一般规定 6

1.3.2 计算公式 8

1.3.3 基本参数的确定 9

1.3.4 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流量 11

1.3.5 管渠设计 15

1.3.6 特殊情况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 18

1.4 合流管道 21

1.4.1 一般规定 21

1.4.2 计算公式 21

1.4.3 截流倍数分析及选取 22

1.4.4 管网水力计算 22

1.5 管材、接口、基础及附属构筑物 23

1.5.1 管材 23

1.5.2 管道基础与接口 24

1.5.3 检查井 25

1.5.4 跌水井 26

1.5.5 雨水口 29

1.5.6 倒虹管 32

1.5.7 管道穿越铁路或公路 35

1.5.8 出水口 35

1.5.9 截流井 36

1.6 雨水调蓄 38

1.7 立交排水 40

1.7.1 特点 40

1.7.2 一般规定 41

1.7.3 形式 42

1.7.4 地下通道排水 45

1.7.5 广场排水 46

1.8 内涝防治设施 48

1.8.1 源头控制设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48

1.8.2 排水管渠设施 50

1.8.3 综合防治设施(超标雨水径流系统) 50

1.9 管线综合规划 51

1.9.1 一般规定 51

1.9.2 规划内容 52

1.9.3 管线综合规划设计 52

1.9.4 管线横断面布置 53

1.10 综合管廊设计 54

1.10.1 一般规定 54

1.10.2 管线分舱及断面布置原则 55

1.10.3 平面布局 56

1.10.4 位置及竖向控制原则 57

1.10.5 节点设计原则 57

1.10.6 综合管廊典型断面 58

2 城镇河湖 61

2.1 设计标准 61

2.1.1 防洪标准 61

2.1.2 其他标准 64

2.2 一般规定 64

2.3 设计基础资料 65

2.3.1 测量资料 65

2.3.2 地质资料 65

2.3.3 水文气象资料 65

2.3.4 其他资料 66

2.4 洪水计算 66

2.4.1 洪流量计算 66

2.4.2 洪水总量计算 67

2.4.3 洪水过程线计算 67

2.5 水力计算 68

2.5.1 河渠水力计算 68

2.5.2 堰流及闸孔出流计算 92

2.5.3 消能水力计算 102

2.6 城镇河湖工程设计 110

2.6.1 河道工程设计 111

2.6.2 湖泊工程设计 111

2.6.3 河湖护岸设计 113

2.6.4 河湖防渗 122

2.6.5 城镇河湖生态景观设计 128

2.6.6 管理运行设施 130

2.7 闸坝类型 130

2.8 城镇河湖水生态与水环境 131

2.8.1 最大安全纳污容量的计算 131

2.8.2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135

2.8.3 城市内河水系河道最小生态流速及生态水深的确定 138

2.9 利用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的计算 139

2.9.1 稀释平均浓度 139

2.9.2 耗氧有机物质在河流中的降解 139

2.9.3 污水处理程度的计算 142

2.10 污水排入江海的扩散稀释计算 146

2.10.1 污水排海的扩散稀释 146

2.10.2 污水排江的扩散稀释 155

3 排水泵站 159

3.1 一般规定 159

3.1.1 基本要求 159

3.1.2 泵站分类及规模 160

3.1.3 水泵类型及特点 160

3.1.4 泵站组成 162

3.1.5 站址选择 163

3.1.6 泵房形式 165

3.1.7 格栅 169

3.1.8 集水池 173

3.1.9 机器间 177

3.1.10 水泵、电动机和管件 183

3.1.11 楼梯及踏步(爬梯) 190

3.1.12 进水交汇井、溢流井和出水井(池) 191

3.1.13 电气 192

3.1.14 自控仪表 193

3.1.15 噪声的消减 193

3.2 污水泵站 194

3.2.1 特点及一般规定 194

3.2.2 格栅除污机 195

3.2.3 集水池 195

3.2.4 选泵 196

3.2.5 泵房形式选择 198

3.2.6 构筑物及附属建筑 198

3.2.7 污水泵站计算 198

3.2.8 污水压力泵站 203

3.2.9 示例 205

3.3 雨水泵站及合建泵站 207

3.3.1 特点及一般规定 207

3.3.2 格栅 208

3.3.3 集水池 208

3.3.4 水泵选择、安装 209

3.3.5 出水设施 210

3.3.6 泵站布置形式选择 212

3.4 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排水泵站 217

3.4.1 特点及一般规定 217

3.4.2 汇水面积和设计参数 219

3.4.3 选泵 223

3.4.4 布置形式选择 223

3.4.5 下穿式立体交叉道路地下水量估算 223

3.5 潜水泵站 235

3.5.1 特点及一般规定 235

3.5.2 集水池 236

3.5.3 一体化预制泵站 236

3.5.4 潜水泵及安装 238

3.5.5 布置形式选择 238

4 城镇污水处理总论 244

4.1 城镇污水的组成 244

4.2 城镇污水的水质 244

4.3 下水道排放标准对城镇污水水质的限制作用 246

4.4 城镇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程度 247

4.4.1 城镇污水的排放 247

4.4.2 城镇污水的处理程度 249

4.4.3 城镇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 249

4.4.4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 250

5 一级处理 252

5.1 格栅 252

5.1.1 设计数据 252

5.1.2 计算公式 254

5.1.3 格栅类型 255

5.2 沉砂池 262

5.2.1 一般规定 262

5.2.2 平流式沉砂池 263

5.2.3 竖流式沉砂池 266

5.2.4 曝气沉砂池 268

5.2.5 旋流沉砂池Ⅰ 270

5.2.6 旋流沉砂池Ⅱ 271

5.3 初次沉淀池 272

5.3.1 一般规定 272

5.3.2 平流式沉淀池 274

5.3.3 竖流式沉淀池 280

5.3.4 辐流式沉淀池 283

5.4 一级强化处理 289

5.4.1 高效沉淀池 289

5.4.2 磁混凝澄清技术 292

6 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 294

6.1 活性污泥法原理 294

6.1.1 污水生物净化过程 294

6.1.2 活性污泥法基本系统 295

6.1.3 生物除磷脱氮原理 295

6.2 工艺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298

6.2.1 污水温度 298

6.2.2 营养物 299

6.2.3 pH值 299

6.2.4 溶解氧 300

6.2.5 有毒物质 301

6.2.6 泥龄 301

6.2.7 混合液回流 301

6.2.8 污泥总产率系数 302

6.3 活性污泥法的多种变型工艺 303

6.3.1 两段曝气(及A-B法) 303

6.3.2 序批式 304

6.3.3 射流曝气 305

6.3.4 深井曝气 309

6.3.5 氧气曝气 314

6.3.6 A/O工艺 321

6.3.7 Bardenpho/Phoredox工艺 321

6.3.8 A2/O工艺 322

6.3.9 倒置A2/O工艺 322

6.3.10 UCT/MUCT/ VIP工艺 323

6.3.11 JHB工艺 323

6.3.12 TNCU工艺 324

6.3.13 Dephanox/BCFS工艺 324

6.4 基本计算公式 325

6.4.1 常规曝气池(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的基本计算 325

6.4.2 脱氮及硝化(ANO法)的基本计算 327

6.4.3 生物除磷(APO法)的基本计算 328

6.4.4 同时脱氮除磷(A2O法)的基本计算 329

6.4.5 剩余污泥量的基本计算 330

6.4.6 需氧量的基本计算 331

6.5 计算例题 334

6.6 曝气池池型 338

6.6.1 推流式 338

6.6.2 完全混合式 339

6.6.3 两种池型的结合 340

6.7 曝气设施 341

6.7.1 一般要求 341

6.7.2 鼓风曝气设施 341

6.7.3 机械曝气设施 351

6.7.4 说明 355

6.8 活性污泥法设计要点 357

6.9 其他工艺 360

6.9.1 自然处理法 360

6.9.2 MBR工艺 362

6.9.3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364

6.9.4 厌氧氨氧化工艺 365

6.10 碳源投加 366

6.10.1 碳源的作用、分类及投加点 366

6.10.2 外加碳源的技术参数 366

6.10.3 污水碳源的利用 368

6.10.4 甲醇投加系统的设计要点 368

6.11 辅助化学除磷 368

6.11.1 辅助化学除磷的目的 368

6.11.2 主要使用的化学除磷药剂种类 369

6.11.3 投加点及其对其他工艺的影响 369

6.11.4 化学药剂(铁盐、铝盐等)投加量、形成污泥量 369

6.12 二次沉淀池 370

6.13 污水消毒 372

6.13.1 消毒方案 372

6.13.2 药剂消毒设计要点 373

6.13.3 紫外线消毒 374

6.14 计算实例 377

6.14.1 动力模型计算 377

6.14.2 ASM1介绍及计算 381

7 二级处理—生物膜法 390

7.1 低负荷生物滤池 390

7.1.1 构造 390

7.1.2 设计参数 391

7.1.3 计算公式 392

7.2 高负荷生物滤池 392

7.2.1 构造 393

7.2.2 设计参数 393

7.2.3 计算公式 393

7.3 塔式生物滤池 394

7.3.1 构造 394

7.3.2 设计参数 395

7.3.3 计算公式 395

7.4 生物接触氧化池 396

7.4.1 构造 396

7.4.2 设计参数 397

7.4.3 计算公式 398

7.4.4 示例 398

7.5 生物转盘 400

7.5.1 构造和布置形式 400

7.5.2 特点 400

7.5.3 设计参数 401

7.5.4 计算公式 402

7.5.5 示例 403

7.6 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 405

7.6.1 构造 405

7.6.2 设计参数 406

7.7 厌氧流化床 406

7.7.1 特点 406

7.7.2 设计参数 407

7.8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408

7.8.1 构造 409

7.8.2 特点 410

7.8.3 设计参数 410

7.8.4 计算公式 411

7.9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412

7.9.1 构造 412

7.9.2 特点 413

7.9.3 填料类型与规格 413

7.9.4 设计参数 415

7.9.5 设备选型 415

7.9.6 示例 416

7.10 曝气生物滤池 417

7.10.1 基本构造 417

7.10.2 特点 417

7.10.3 应用条件 418

7.10.4 设计参数 419

7.10.5 计算公式 420

8 深度处理 422

8.1 概述 422

8.1.1 相关水质标准 422

8.1.2 设计规模 423

8.1.3 深度处理的一般方法与处理效果 423

8.1.4 典型的深度处理流程 425

8.2 生化处理工艺 427

8.2.1 反硝化深床滤池 427

8.2.2 反硝化活性砂滤池 433

8.2.3 常用碳源 436

8.3 混凝 437

8.3.1 作用 437

8.3.2 投药 438

8.4 固液分离 440

8.4.1 作用 440

8.4.2 沉淀 440

8.4.3 澄清 440

8.4.4 气浮 440

8.4.5 磁分离 441

8.5 酸化 442

8.5.1 硫酸酸化 442

8.5.2 碳酸酸化 442

8.6 过滤 443

8.6.1 作用 443

8.6.2 滤池选用及适用条件 443

8.6.3 设计要点 444

8.6.4 滤床过滤 445

8.6.5 表面过滤 445

8.7 活性炭吸附 448

8.7.1 作用 448

8.7.2 活性炭的类型 448

8.7.3 活性炭的吸附效果 449

8.7.4 吸附装置 449

8.7.5 设计要点 450

8.7.6 活性炭再生 451

8.8 臭氧氧化 451

8.8.1 作用 451

8.8.2 臭氧制备 452

8.8.3 臭氧接触装置 452

8.8.4 尾气处置与利用 454

8.9 高级氧化技术 454

8.9.1 概念 454

8.9.2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 454

8.9.3 氧化机理及应用 456

8.10 膜分离单元 456

8.10.1 概述 457

8.10.2 膜分离技术 457

8.10.3 膜分离装置 459

8.10.4 微滤与超滤工艺 462

8.10.5 纳滤与反渗透工艺 464

8.10.6 膜污染控制 467

8.10.7 反渗透浓缩液(浓水)处置 468

8.10.8 工程实例 469

9 污泥处理与处置 471

9.1 污泥的特性与处理方法 471

9.1.1 污泥的种类与特性 471

9.1.2 污泥的一般处理工艺 473

9.1.3 初沉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的处理方式 474

9.1.4 富磷污泥的处理和磷回收工艺 474

9.2 污泥输送、接收与存储 476

9.2.1 污泥管道输送 477

9.2.2 脱水污泥的输送 483

9.2.3 脱水污泥的接收 486

9.2.4 脱水污泥的存储 486

9.3 污泥浓缩 489

9.3.1 重力浓缩 489

9.3.2 离心浓缩 491

9.3.3 带式浓缩 491

9.3.4 转鼓浓缩 492

9.3.5 气浮浓缩 492

9.3.6 微砂循环浓缩 497

9.4 厌氧消化 498

9.4.1 厌氧消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498

9.4.2 厌氧消化方式 501

9.4.3 厌氧消化预处理 502

9.4.4 消化污泥量和沼气产量计算 503

9.4.5 消化池设计一般规定 504

9.4.6 消化池池型及搅拌方式 505

9.4.7 消化池的加热系统与保温 512

9.4.8 消化池系统 520

9.4.9 消化池计算示例 523

9.4.10 热水解厌氧消化 534

9.5 沼气的收集、贮存及利用 539

9.5.1 沼气的性质及一般用途 539

9.5.2 沼气的收集、管道、净化与安全 540

9.5.3 沼气贮存 544

9.5.4 沼气利用 545

9.6 污泥好氧消化 550

9.6.1 好氧消化的工作原理 550

9.6.2 好氧消化的优缺点 551

9.6.3 好氧消化一般规定 551

9.6.4 好氧消化池的构造与设计参数 553

9.7 污泥脱水 553

9.7.1 自然干化 554

9.7.2 污泥调理 555

9.7.3 带式压滤脱水 558

9.7.4 离心脱水 560

9.7.5 板框压滤脱水 563

9.7.6 石灰稳定 565

9.8 污泥干化 567

9.8.1 原理与作用 567

9.8.2 干化工艺流程和系统组成 567

9.8.3 干化设计参数 568

9.8.4 污泥干化的黏滞期 569

9.8.5 干化工艺和设备 570

9.8.6 干化污泥特性及造粒 578

9.8.7 干化污泥的输送和储存 578

9.8.8 安全和环境 579

9.8.9 太阳能干化 581

9.9 好氧发酵 582

9.9.1 好氧发酵原理 582

9.9.2 好氧发酵工艺流程 585

9.9.3 好氧发酵工艺形式 586

9.9.4 好氧发酵相关控制条件 588

9.9.5 好氧发酵主要设计参数 589

9.9.6 好氧发酵主要设备 592

9.9.7 好氧发酵环境影响控制 592

9.10 污泥焚烧 593

9.10.1 污泥单独焚烧 593

9.10.2 污泥的水泥窑协同处置 600

9.10.3 污泥的热电厂协同处置 601

9.10.4 污泥与生活垃圾混烧 603

9.11 污泥碳化 605

9.11.1 污泥碳化原理 605

9.11.2 污泥碳化工艺参数 606

9.12 污泥的最终处置 609

9.12.1 污泥处置方式选择 609

9.12.2 污泥土地利用 609

9.12.3 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 613

9.12.4 污泥填埋 614

10 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总体设计 616

10.1 厂址选择 616

10.2 平面布置及总平面图 616

10.2.1 一般规定 616

10.2.2 总平面图 617

10.2.3 用地指标 620

10.3 竖向布置及流程纵断面图 621

10.3.1 一般规定 621

10.3.2 流程纵断面图 621

10.4 地下式污水处理厂 624

10.4.1 一般规定 624

10.4.2 平面布置及总平面图 624

10.4.3 竖向布置及流程纵断面图 625

10.5 配水设施 627

10.5.1 对称式配水 627

10.5.2 非对称式配水 627

10.5.3 渠道式配水 627

10.5.4 中心配水井 627

10.6 计量设施 628

10.6.1 一般原则 628

10.6.2 巴歇尔量水槽 628

10.6.3 非淹没薄壁溢流堰 630

10.6.4 电磁流量计 631

10.6.5 超声波流量计 632

10.7 公用设施 632

10.7.1 厂区道路 632

10.7.2 厂区管线 632

10.7.3 仪表及自动控制 633

10.7.4 管线综合 634

10.7.5 综合管廊 634

10.7.6 绿化 634

10.7.7 围墙及其他 634

10.8 辅助建筑物 635

10.8.1 办公及化验 635

10.8.2 机器检修间 635

10.8.3 锅炉房 635

10.8.4 变电站 635

10.8.5 出入口 635

10.8.6 人员编制 636

10.8.7 噪声防护 636

10.8.8 除臭 636

10.8.9 其他安全卫生措施 636

10.9 污水处理化验室 636

11 城镇垃圾处理及处置 638

11.1 城镇生活垃圾特点及处理方法 638

11.1.1 城镇生活垃圾组分与特点 638

11.1.2 城镇生活垃圾常用处理工艺 638

11.1.3 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639

11.2 城镇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 640

11.2.1 收集与运输 640

11.2.2 收集站 645

11.2.3 转运站 647

11.2.4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651

11.2.5 安全生产与劳动卫生 651

11.3 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 652

11.3.1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652

11.3.2 填埋场选址及场址评价 654

11.3.3 卫生填埋场类型 655

11.3.4 地基处理与场地平整 656

11.3.5 垃圾坝 657

11.3.6 防渗 658

11.3.7 地下水导排 666

11.3.8 防洪与雨污分流 667

11.3.9 渗沥液收集与处理 668

11.3.10 填埋气体导排及利用 674

11.3.11 填埋场封场及封场后生态恢复 681

11.3.12 填埋作业 682

11.3.13 环境保护与监测 683

11.3.14 管理及其他设施 685

11.4 生活垃圾好氧堆肥 687

11.4.1 堆肥工艺 688

11.4.2 主要工艺类型 688

11.4.3 原料条件和工艺控制 688

11.4.4 设计方法 690

11.4.5 堆肥过程二次污染的防治 699

11.5 城镇生活垃圾焚烧 700

11.5.1 焚烧技术的特点 700

11.5.2 垃圾焚烧特性 701

11.5.3 焚烧厂选址 706

11.5.4 建设规模 707

11.5.5 焚烧厂工艺设施组成 708

12 村镇排水 725

12.1 一般规定 725

12.2 设计水量和设计水质 725

12.2.1 设计水量 725

12.2.2 设计水质 726

12.3 雨水收集、利用与排放 726

12.4 污水处理 727

12.4.1 调节池 728

12.4.2 化粪池 728

12.4.3 污水净化沼气池 730

12.4.4 人工湿地 731

12.4.5 稳定塘 733

12.4.6 污水处理组合工艺 733

12.4.7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734

12.5 污泥处理处置 734

附录1 暴雨强度公式 736

附录2 “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意见 777

附录3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导则 794

附录4 我国若干城市暴雨强度公式 804

附录5 有关标准、规范、规程 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