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在江苏实践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永贵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28245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江苏省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地的文化特色与人文素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本书是作者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在江苏实践研究”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最终研究成果。作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调研与分析相衔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方法,适当运用定性分析与量化分析、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区域实践与经验概括等研究方法,始终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主题,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大众化思想精髓及其当代意义,全面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阐述了当前我国思想理论建设新特点新挑战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对策等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在紧密结合对江苏各地社会调研材料和江苏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苏南常州市、苏中南通市、苏北淮安市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和经验,深入考察了江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特色,从而全景式展示了江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成效及经验。

第一章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方略及其当代启示 1

一、经典作家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 2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 2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理论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 4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共产主义运动不断走向胜利的必要条件 6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 7

二、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方略 9

(一)以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际组织为主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9

(二)以时刻关注和维护群众利益及其诉求为立足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1

(三)以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交锋和斗争为手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

(四)以报刊和书籍等多种媒体为依托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5

(五)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教育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8

三、经典作家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21

(一)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足点 21

(二)注重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生命力 22

(三)积极开辟“灌输”的新形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方法 23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26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26

(一)在解放思想、实施改革开放与抵制错误思潮中摸索前进阶段 29

(二)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中稳步推进阶段 33

(三)在党的理论创新中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阶段 35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38

(一)首要原则:科学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39

(二)理论前提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 42

(三)着力点和落脚点:秉承“以人为本”宗旨和关注国计民生 44

(四)重要支撑: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47

(五)关键环节:创造新形式新渠道,做到多层次全方位 50

(六)重要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52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5

(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 56

(二)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59

(三)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62

(四)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建设与制度机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65

第三章 近年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特点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68

一、近年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新进展和新特点 68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创新成果 69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显著特点 72

(三)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经验 76

二、当前思想理论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79

(一)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思想意识多元趋势关系的处理面临挑战 79

(二)部分群众政治信仰弱化倾向加深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挑战 81

(三)新媒体快速发展与管理方式滞后使主流意识形态对舆论引导面临挑战 83

(四)西方渗透高态势与我们管理教育不适应使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 85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87

(一)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88

(二)在强化对社会思潮引领功能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89

(三)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91

(四)在完善体制和健全机制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92

第四章 江苏常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特色 94

一、常州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 95

(一)贴近群众实际: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可亲可近 95

(二)强化宣传普及: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平台充分延伸 99

(三)尊重主体差异: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分众受教 102

二、常州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106

(一)以学习教育为根本: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权 107

(二)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力 109

(三)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常态化 112

三、常州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115

(一)关注民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 115

(二)载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 118

(三)宣讲队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纽带 120

(四)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123

第五章 江苏南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经验 127

一、南通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举措 128

(一)“莫文隋”构筑“精神巴别塔” 128

(二)“江海志愿者”编织“同城爱心结” 130

(三)“爱心邮路”搭建“群众连心桥” 131

(四)“五德建设”引领“时代好风尚” 133

二、南通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及特点 138

(一)运行机制网络化 138

(二)主体培育大众化 139

(三)典型引路生活化 140

(四)保障条件制度化 141

(五)经验推广整体化 142

三、南通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142

(一)实践主题紧扣时代脉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43

(二)实践主体依托市民群众,产生群体示范效应 144

(三)实践内涵注重价值提升,凝聚窗口服务特色 146

(四)实践载体覆盖社会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147

(五)实践启迪指向精神领域,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148

第六章 江苏淮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启示 150

一、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 151

(一)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152

(二)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现实依据 155

二、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与基本方法 157

(一)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 157

(二)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方法 160

三、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168

(一)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效 168

(二)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经验 175

(三)淮安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181

第七章 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思考 184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与意义 185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历史使命的需要 185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自身特质的必然要求 187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应对来自国内外现实挑战的需要 189

二、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91

(一)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做法 191

(二)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202

三、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204

(一)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205

(二)江苏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211

第八章 江苏区域特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6

一、体现江苏区域特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之意 217

(一)端正认识: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217

(二)把握要求: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区域特色 221

(三)立足实践: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特色 223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江苏区域特色 225

(一)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江苏化,构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平台 225

(二)重视基础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成效 228

(三)树立榜样、培育典型、开辟新途,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233

(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推进提供组织保证 234

三、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与成效 236

(一)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236

(二)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242

四、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247

(一)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247

(二)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252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