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诉讼“真实”与证据制度 1
一、证据制度的使命:真实 1
二、传统证据制度实现真实的途径 2
三、传统证据法面临的挑战 11
四、当代证据法对“真实”的认识 22
第二章 真实的路径:证明的模式 36
一、“技术化模式”与“自然化模式”的对立 36
二、两大法系国家证据制度对“模式”的不同理解 39
三、“技术化模式”与“自然化模式”的选择与取舍 54
第三章 真实的路径:证据的形式与证明的程序 61
一、证据的形式与可采性的关系 61
二、证据的形式及其与证据可采性关系的国内外立法 68
三、证明的程序与证据可采纳性的关系 76
四、证据的形式与证明力——传来证据的使用 80
五、证据的形式与证据的可采性——书证优先原则的批判与借鉴 87
六、证据的形式与证明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 97
七、证明的程序与证据的可采性——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 114
第四章 真实的路径:证据规则 122
一、证据规则的基础——证据裁判原则 122
二、证据规则的分类 127
三、关联性规则 140
四、传闻证据的使用规则 153
五、品格证据在民事性骚扰案件中的运用 179
六、意见证据的采纳与使用 208
第五章 真实的路径:经验法则 214
一、经验法则的概念与分类 214
二、“正当性”对于经验法则适用的意义 218
三、经验法则适用之正当性构成要素——普遍性 223
四、经验法则适用之正当性构成要素——可接受性 226
五、经验法则适用之正当性构成要素——匹配性 232
第六章 真实的限度:法官的裁量权 238
一、证据制度中的自由裁量权及其类型化 238
二、开放型自由裁量权的分类及特征 241
三、封闭型自由裁量权的分类及特征 247
四、不同类型的自由裁量权与证据制度 253
五、我国的证据制度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257
第七章 真实的限度:效率与政策 261
一、司法证明的效率 261
二、保密特权 266
三、诉讼公正与证据制度 288
四、证据制度的公众可接受性 292
五、真实与证明标准 297
参考文献 327
代后记 兰花——献给与我一同守候的人们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