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三、相关研究述评 3
四、研究意义 26
第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家庭权利 28
第一节 调查点的基本概况和调查方法 29
一、调查点的基本概况 29
二、仫佬族的重要文化传统 31
三、调查方法 33
第二节 建构的社会性别角色 34
一、文化自觉:获得社会性别角色 35
二、男女有别:家庭劳务分工下的性别差 39
三、撑起的力量:半边天的角色地位 47
四、事实与心理:男性话语权 50
第三节 “内人”的家庭权利 55
一、认知与选择:关于择偶和结婚 55
二、妥协压倒抗拒:家庭暴力与离婚 59
三、理性与权威:家庭事务决策权 61
四、传统的延续:家庭财产继承权 64
五、面子与文化根基:生育的性别假偏好 67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妇女社会地位 76
第一节 生产方式转变对京族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 76
一、关于京族生产方式及其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 76
二、本次研究的田野点以及研究方法 78
三、改革开放前澫尾村的生计方式与京族妇女的社会地位 84
四、改革开放后澫尾村的生计方式转变对京族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 92
第二节 生计方式变迁影响着京族妇女的社会地位 109
一、生计方式变迁对澫尾村京族妇女经济地位的影响 109
二、生计方式变迁对澫尾村京族妇女政治地位的影响 115
三、生计方式变迁对澫尾村京族妇女文化地位的影响 119
四、讨论 123
第三章 少数民族“留守妇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9
第一节 留守妇女形成原因与面临的困境 129
一、调查点的概况以及研究方法 129
二、留守妇女形成的原因与面临的困境 136
第二节 壮族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角色的变化 152
一、不得不担起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153
二、妇联组织介入下壮族农村留守妇女角色的重构 156
三、壮族农村留守妇女性别平等认知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形成 164
第三节 男性劳动力外流促进妇女地位转变的理论分析 173
一、男性劳动力外流造成了家庭分工方式的裂变 173
二、男性劳动力外流与乡村生活的基本形态 178
三、男性缺场与妇女的社会参与 189
第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与村民自治 194
第一节 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状况 194
一、古寨村的基本情况 194
二、壮族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取得的成效 203
三、壮族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213
第二节 壮族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成因 221
一、受教育程度偏低 221
二、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223
三、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 224
四、多重角色的影响 227
五、政策法规宣传推广不到位 229
六、村妇女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29
第三节 壮族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影响 231
一、制约妇女行使民主权利 232
二、增加地方事务管理的难度 233
三、阻碍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 235
第五章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的闲暇生活 237
第一节 厚寨村妇女闲暇生活基本状况 238
一、田野调查点简介 238
二、厚寨村妇女闲暇生活基本状况 241
第二节 厚寨村妇女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与群体差异比较 259
一、厚寨村妇女闲暇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 260
二、改革开放后厚寨农村妇女闲暇生活方式变迁趋势 261
三、厚寨村妇女闲暇生活的群体差异 263
第三节 厚寨村妇女闲暇生活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268
一、影响妇女闲暇生活的客观因素 268
二、影响妇女闲暇生活的主观因素 273
第四节 促进壮族地区农村妇女闲暇活动的健康发展 278
一、壮族地区农村妇女闲暇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 278
二、促进壮族地区农村妇女闲暇活动健康发展的思考 280
第六章 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82
第一节 突出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82
一、研究设计 282
二、调查点概况 285
三、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 287
四、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的思考 301
第二节 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 301
一、提高妇女文化知识和民主权利意识 302
二、注重家庭支持 303
三、发挥村级妇联组织的作用 305
四、增加壮族妇女村民代表和中共党员的数量 305
五、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推广 306
六、加强对该地区的扶贫力度 307
第三节 改善妇女发展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素质 307
一、政府与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妇女发展环境 307
二、妇女应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12
参考文献 314
附录一 广西高校女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 319
附录二 广西高校女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调查问卷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