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地下水系统 1
1.1.1地下水系统的内涵 1
1.1.2地下水系统边界确定 5
1.2岩溶水系统研究现状 7
1.2.1国外研究现状 7
1.2.2国内研究现状 10
1.3济南岩溶系统研究现状 12
1.3.1水文地质勘察研究 12
1.3.2泉水历史成因研究 14
1.3.3泉域岩溶水水质及水环境演化研究 15
1.3.4岩溶水动态研究 16
1.3.5岩溶地下水模型研究 17
1.3.6边界与保泉措施 18
2济南市自然地理概况 19
2.1自然地理 19
2.1.1交通位置及经济概况 19
2.1.2地形和地貌 20
2.1.3气象与水文 20
2.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
2.3区域地质 26
2.3.1地层 26
2.3.2地质构造 28
2.3.3侵入岩 29
3济南地区地下水系统划分 31
3.1水文地质分区 31
3.1.1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组) 31
3.1.2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33
3.1.3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34
3.1.4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含水层(组) 34
3.2济南地区岩溶水系统划分 35
4岩溶含水介质特征研究 37
4.1岩溶含水层赋存条件 37
4.1.1寒武系张夏组(∈ 2z)含水层 37
4.1.2寒武系凤山组(∈3f 与奥陶系(O)含水层 37
4.2岩溶发育特征 44
4.2.1岩溶发育的分带特征 44
4.2.2岩溶发育的层状特征 45
4.2.3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 48
4.2.4岩性与岩溶发育的形态和类型的关系 48
4.3奥陶统含水介质类型和特征 50
4.3.1下奥陶统白云岩骨架类型和特征 50
4.3.2下奥陶统白云岩空隙空间 51
4.3.3含水介质类型及特征 53
4.3.4下奥陶统白云岩含水层特征 55
4.4济南保泉三维地质模型 57
4.4.1三维地质建模意义 57
4.4.2三维地质建模系统设计策略 58
4.4.3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的体系结构 60
4.4.4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 62
4.4.5三维模型应用 69
5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74
5.1“三水”转化 74
5.1.1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 74
5.1.2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 76
5.1.3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 79
5.1.4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80
5.2岩溶水的水动力特征 83
5.2.1平面流场 83
5.2.2纵剖面水动力场 85
5.2.3水动力场的演化 86
5.2.4张夏组灰岩与奥陶系灰岩的水力联系 90
5.2.5火成岩体对岩溶水流场的影响 93
5.3地下水动态特征 113
5.3.1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113
5.3.2市区与东郊、西郊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129
5.4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场揭示的问题 130
5.4.1时间尺度水化学变化特征 130
5.4.2空间尺度水化学变化规律 131
5.4.3济南泉域岩溶水空间演化机制 132
5.4.4水化学法确定碳酸盐岩含水层渗透系数K值 135
6岩溶水系统研究方法 138
6.1济南泉域范围的认识 138
6.2济南泉域岩溶水子系统勘察技术 139
6.2.1大型停水试验 139
6.2.2开采性抽水试验 142
6.2.3示踪试验 142
6.2.4回灌试验 143
6.2.5同位素水文地质 144
6.3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开采布局 146
6.3.1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范围 146
6.3.2岩溶水补给资源量 147
6.3.3开采布局 148
7保泉与供水研究 150
7.1优质地下水开发与保泉对策 150
7.2岩溶水脆弱性与水环境保护 151
7.2.1 COP方法及其应用 152
7.2.2评价结果分析 157
7.3城市规划建设与泉水保护 160
7.3.1城市规划布局与泉水保护 160
7.3.2重大工程建设与泉水运移通道的保护 167
7.4水资源调蓄与增源增采 174
7.4.1回灌补源条件 174
7.4.2增源措施 175
7.5监测网优化及岩溶水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176
参考文献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