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洪来;王燕;熊焰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122302628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实验化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一书是《实验化学》系列课程的配套教材,系统讲述基础无机、分析、有机、物化与生化等各类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共性方法,内容包括:绪论,测量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与技术,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化合物合成,常见离子和官能团的定性分离与鉴定,物质分析,特殊实验技术等9章内容。

第1章 绪论 1

1.1 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 1

1.2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1

1.3 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 2

1.3.1 实验预习 2

1.3.2 实验操作 2

1.3.3 实验报告 3

1.4 实验注意事项 3

1.5 实验室守则 4

1.6 实验室ehs制度 4

1.6.1 常见化学药品的分类、危险特性与贮存要求 5

1.6.2 实验室安全操作 8

1.6.3 实验室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 9

1.6.4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10

1.6.5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 11

1.6.6 实验室事故处理 11

1.7 化学手册及gb、iso简介 12

1.7.1 化学手册 12

1.7.2 gb与iso简介 14

1.7.3 标准的查询方法 16

1.7.4 因特网免费检索资源 16

第2章 测量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 18

2.1 国际单位制(si)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8

2.2 数据记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9

2.2.1 数据记录 19

2.2.2 数字修约规则 20

2.2.3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20

2.3 误差 21

2.3.1 准确度和精密度 21

2.3.2 误差分类及产生原因 22

2.3.3 提高测量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3

2.4 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 24

2.4.1 平均偏差(亦称算术平均偏差) 24

2.4.2 标准偏差 25

2.4.3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5

2.4.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7

2.5 误差传递及其应用 27

2.5.1 函数相对误差的传递规律 27

2.5.2 函数标准误差的传递规律 28

2.5.3 误差传递分析的应用 29

2.6 实验数据的整理与表达 30

2.6.1 列表法 30

2.6.2 图解法 30

2.6.3 数学方程表示法 32

2.6.4 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和作图 34

第3章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原理与技术 37

3.1 温度的测量及其控制 37

3.1.1 温标 37

3.1.2 玻璃液体温度计 38

3.1.3 热电偶 42

3.1.4 电阻温度计 45

3.1.5 饱和蒸气温度计 47

3.1.6 恒温槽及其控温原理 48

3.2 压力的测量与控制 50

3.2.1 压力单位 50

3.2.2 u形液柱压力计 50

3.2.3 气压计使用与读数校正 52

3.2.4 电测压力计的原理 53

3.2.5 恒压控制 54

3.2.6 真空的获得与测量 55

3.3 光性测量 59

3.3.1 折射率与阿贝(abbe)折射仪 59

3.3.2 旋光角与旋光仪 61

3.3.3 光的吸收与分光光度计 63

3.4 电化学测量 65

3.4.1 电导、电导率及其测定 65

3.4.2 抵消法测定原电池电动势 67

3.4.3 参比电极与盐桥 69

3.4.4 电极的预处理 71

3.4.5 离子选择性电极 71

3.4.6 ph值及其测定 72

3.5 热性质测量 74

3.5.1 量热法测定热效应 74

3.5.2 差热分析 76

3.5.3 热重分析 77

3.6 界面性质及其测量 77

3.6.1 关于表(界)面的一些基本概念 77

3.6.2 界面分析与检测 80

第4章 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104

4.1 低压气液平衡的直接测定方法 104

4.1.1 直接法测定装置的分类 104

4.1.2 循环法直接测定装置 105

4.1.3 泡露点低压气液平衡直接测定装置 108

4.2 气液平衡实验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110

4.3 低压气液平衡的间接测定方法 113

4.3.1 溶液饱和蒸气压测定 113

4.3.2 溶液沸点的测定方法 114

4.4 由温度、压力和液相组成测定数据推算气相组成 115

4.4.1 q函数法原理 116

4.4.2 barker法 117

4.4.3 曲面样条函数法 117

第5章 化合物合成、分离原理与技术 122

5.1 化合物合成 122

5.1.1 无机合成 122

5.1.2 有机合成 127

5.2 化合物的分离 141

5.2.1 固液分离 143

5.2.2 液液分离 147

5.2.3 固固分离 157

5.2.4 色谱分离 158

5.2.5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 165

5.2.6 膜分离法 167

第6章 常见离子和官能团的定性分离与鉴定 170

6.1 无机化合物的分离和定性分析 170

6.1.1 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在离子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170

6.1.2 离子的分离 174

6.1.3 离子的鉴定 181

6.1.4 未知样品的分析 188

6.2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190

6.2.1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鉴定 190

6.2.2 卤代烃的鉴定 192

6.2.3 醇、酚、醚的鉴定 192

6.2.4 醛、酮的鉴定 194

6.2.5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鉴定 195

6.2.6 胺类与硝基化合物的鉴定 195

6.2.7 碳水化合物的鉴定 197

6.2.8 氨基酸、蛋白质的鉴定 197

第7章 物质组成分析——化学分析法 198

7.1 滴定分析法 198

7.1.1 滴定分析法概述 198

7.1.2 滴定分析法的原理 201

7.1.3 滴定曲线 207

7.1.4 终点指示方法 213

7.1.5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 218

7.2 重量分析法 224

7.2.1 重量分析法概述 224

7.2.2 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225

7.2.3 沉淀的完全程度与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225

7.2.4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条件 226

7.2.5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26

7.2.6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27

7.3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227

7.3.1 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227

7.3.2 试样的分解 228

7.3.3 测定方法的选择 230

7.3.4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保证和评价 231

第8章 物质组成分析——仪器分析 232

8.1 电化学分析法 232

8.1.1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232

8.1.2 电位分析法原理 233

8.1.3 电位测定法 233

8.1.4 电位滴定法 234

8.2 光谱分析法 235

8.2.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235

8.2.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37

8.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39

8.2.4 红外光谱分析 243

8.2.5 荧光光谱分析法 246

8.3 色谱分析法 248

8.3.1 色谱分析法概述 248

8.3.2 气相色谱法 249

8.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254

8.4 核磁共振波谱法 256

8.4.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56

8.4.2 核磁共振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间的关系 257

8.4.3 核磁共振波谱仪 259

8.4.4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260

8.5 质谱分析法 261

8.5.1 质谱分析法概述 261

8.5.2 质谱分析法原理 261

8.5.3 质谱仪 261

8.5.4 质谱中主要离子峰的类型 264

8.5.5 质谱法应用 265

第9章 特殊实验技术 267

9.1 高压反应 267

9.2 无水无氧反应 268

9.2.1 实验原理 269

9.2.2 实验方法 269

9.3 有机电化学合成反应 270

9.3.1 电化学合成原理 271

9.3.2 目前电化学的研究方向 271

9.3.3 实验方法 271

9.4 有机物的微波合成反应 272

9.4.1 微波作用原理 272

9.4.2 微波加热的特点 272

9.4.3 微波促进反应原理 272

9.4.4 微波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73

9.5 有机物的超声合成反应 273

9.6 常用有机溶剂的处理技术 274

附录 280

1.si辅助单位、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与十进倍数的词头 280

2.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281

3.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298k) 281

4.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k) 281

5.常用酸溶液和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 282

6.常用的缓冲溶液 283

7.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 285

8.常用的恒沸混合物 286

9.标准电极电势(位)(298k) 286

10.条件电极电势(位) 287

11.常见离子和化合物颜色 288

12.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表面张力、黏度、蒸气压 290

参考文献 291